第75章 民以待用 是以道备(4/7)
而停止前行。因为他们相信,真正的恐惧不应来源于生命的终结,而是源于对生活的放弃和对理想的背叛。李牧,一位普通的农夫,便是这一信念的践行者。他曾在一次山洪中,不顾个人安危,救出了数十名被困的乡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不畏死”。
然而,“民常畏死,天下怪者。”在云隐国的都城天启,权贵们却活在另一番景象中。他们用高墙深院隔绝了外界的苦难,也隔绝了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天启城内,王公贵族沉迷于长生不老之术,恐惧死亡如同恐惧黑夜中的未知。他们修建奢华的陵墓,举行繁复的祭祀,企图以此来安抚内心的恐惧,殊不知这种过度的畏惧,正悄然腐蚀着他们的灵魂,使得整个国家弥漫着一种怪诞而虚伪的气息。
在这样的背景下,“执刹熟敢,司刹常敢”便成了一种讽刺。执刹者,乃王权之下掌握生死大权的刽子手,他们冷酷无情,执行死刑时面不改色,仿佛生命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一缕轻烟。而司刹,即那些制定律法、掌控刑罚的官僚,他们虽不亲自下手,却同样敢于决定他人的生死,其背后隐藏的是对权力的盲目崇拜和人性的冷漠。但正如古语所言:“妄刹狂斫,必有自伤。”这些手握生死大权者的每一次草率判决,都在无形中割裂了民众的信任,最终也将反噬其身,导致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于是,在这乱世之中,“圣人理世,治而不刹”成为了一种理想。圣人,一个传说中的智者,他不以严苛的律法和残酷的惩罚来治理国家,而是以德行感化民众,以智慧引导社会。在他的治下,人们学会了自律,懂得了和谐共处,社会因此而井然有序。圣人深知,真正的治理不是通过外在的强制,而是激发民众内心的善与责任感,让每个人都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
“民以待用,是以道备。”在圣人的理念下,云隐国民众开始主动参与到国家的建设中来,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命令的臣民,而是国家的主人翁。每个人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共同推动着国家向前发展。当民众的力量汇聚一处,道路得以修缮,农田得以灌溉,教育得以普及,云隐国逐渐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证明了圣人之道的完备与有效。
如此,云隐国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盛不在于城墙有多高,武器有多锋利,而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