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下文学> 其他类型> 跟着姓名学国学> 第452章 九个小时收复台湾(2/3)

第452章 九个小时收复台湾(2/3)

从此不必登岸,不必剃发,不必易衣冠,愿意纳贡则纳贡,不愿纳贡也没关系,一如箕子之朝鲜、徐福之日本。”

    由此可见,徐福出海登陆日本的说法,可不是当代人的戏谑之词。至迟在四百年的清朝康熙年间,这就是一个得到官方盖戳认定的意见。

    此时,明郑王朝的财务透支,郑经顺水推舟放弃沿海据点,退守台湾。

    公元1680年,清廷再次致书郑经,打算遵守旧约仿效朝鲜“不剃发,不登岸,称臣入贡,”以消弭沿海战乱,不使生灵涂炭。

    郑经回信表示同意,只是增加了一个要求:留海澄(今福建漳州龙海区海澄镇)为互市地。福建总督姚启圣不同意,和议于是再次搁置。

    此时,金门、厦门已被清军收复,明郑政权再也无力反攻。郑经意气消沉,开始沉湎酒色,不理政务。他的岳父冯锡范趁机窃取权力。

    一年后,郑经和陈永华相继去世。冯锡范联合刘国轩发动政变,拥立十二岁的郑克塽继任延平郡王。

    此时的台湾早已乱成一锅粥。

    连续三年发生水旱灾害,导致粮食歉收,米价飞涨。因为连年征战,更使王府府库空虚,财政拮据。为扩充军队抵御清军,延平王府不得不加强对台湾百姓的压榨,导致各种矛盾激化。五万郑军也早已军心涣散,士气低迷不振。

    焦头烂额的明郑政权再次向满清朝廷请求称臣进贡,不剃发登岸。

    但是现在,轮到清廷不答应了。既然友好协商,商量不出一个结果,那就干脆用武力扫除阻力,让宝岛台湾重归大陆怀抱。

    福建总督姚启圣见收复台湾的时机已到,向康熙帝推荐了水师提督施琅。

    施琅(1621年-1696年)是福建本地人,熟悉当地的海洋风候和潮汐,而且精通阵法,善于水战。在以骑兵取胜的清军中,他是非常难得的海上战将。

    更重要的,他与郑氏家族有仇。

    施琅本是郑芝龙的部将,顺治年间曾随郑芝龙降清,后来受郑成功的招揽加入抗清队伍。谁知两人个性不合,渐渐心生芥蒂。不久,施琅因擅杀部将,被郑成功认为有心谋反,于是将他的父亲和弟弟处斩。

    施琅则逃到大陆,死心塌地投靠清朝,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