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父凭子贵还都南京(2/3)
炽父凭子贵,被立为皇太子。朱高煦被封为汉王,朱高燧被封为赵王。
朱高煦显然不甘心失败。他不肯离开京城就藩,还每每公开以李世民自比。甚至因李世民曾担任过天策上将一职,他便请求以天策卫为自己的护军。
在这样的局面下,明成祖驾崩于征途,使朱高炽登基为帝存在变数。他若稍有不慎,不仅做不成皇帝,搞不好连小命都保不住。
所幸随军出征的英国公张辅和内阁大学士杨荣都是朱高炽的人。他们秘不发丧,并由杨荣日夜兼程进京密报。朱高炽当即派朱瞻基出京迎丧,一边与礼部尚书吕震议定丧礼章程规制,一边与吏部尚书蹇义、大学士杨荣、杨士奇等人商议加强京师防务。同时命驸马都尉沐昕掌南京后军都督府事,镇守应天府。
如此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朱瞻基迎回明成祖遗体后,这才公开发丧。不久,朱高炽正式登基,大赦天下,是为明仁宗。
他提出“朝无阙政,民无失所”的治政理念,并着手实施一系列改革,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他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年间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平反冤狱,恢复诸多大臣的官爵;撤回派去云南和交趾采办黄金珍珠的使团。
同时他澄清吏治,选用贤臣,任命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人辅政。在三杨的辅佐下,明廷减免赋税,赈济灾民,开放山川湖泽供农民渔猎,使得百姓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
明朝由此进入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
明仁宗在行政改革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改组内阁。内阁成员从以前的五品官员一举跃升为一品高官,他们不再只是单纯的皇帝私人秘书,而是拥有参与决策的权力。
他在边防上则多以防御和安抚为主。尤其在北境对蒙古的防线一再南移,致使瓦剌趁机统一蒙古各部落,重新变得强大起来。
明朝边防政策转变的标志,是还都南京。
朱高炽即位不久,户部尚书夏元吉上疏建议还都南京。
夏原吉是湖南湘阴人,深得明成祖器重。据说他曾赐予夏原吉一个白瓷茶杯,以“令卿子孙世世见朕。”这个茶杯杯中有永乐二字年款,但看久了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