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八股文和锦衣卫(2/3)
就算一天二十四小时不眠不休,不吃不喝,他平均每小时要处理差不多十份奏章,二十件国事。
差不多等于两分钟左右处理一件国家大事,机器人也没有他这样的效率。因为工作太过繁重,朱元璋对奏章有特殊要求,要求篇幅短小、简明扼要。如果空话连篇,轻则一顿痛打,重则搞不好要砍头。
有一次,刑部主事茹太素给朱元璋打了一份报告,洋洋洒洒接近两万字。朱元璋文化程度低,懒得仔细看,就让宦官念给他听。朱元璋听到七千多字时,还不得要领,于是命人当场打了茹太素四十大板。第二天接着再听,发现茹太素在奏章末尾提出了五条工作建议相当不错,于是采纳了其中四条,赏赐茹太素白银百两,绸缎百匹。
在科举考试中,朱元璋对文风也提出了特别要求。公元1370年,朱元璋即下令开科取士,制定考试参考书目是四书五经,考试文体用八股文,文字上不要超过五百字,把话说清楚就行。
这个文体改革本来挺好,但后来八股文形式越来越僵化,出现了种种弊端。尤其是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限定于四书五经,这极大限制了科技、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这要怪,只能怪老朱家祖上不富裕。
老张家、老李家、老黄家和老李家往前找老祖宗,圣人、名人一大把,挑花眼。
朱元璋找来找去,发现只有南宋理学家朱熹最有名。
得嘞,就把他认作老祖宗吧!于是程朱理学成为显学,朱熹修订的“四书五经”成为官方唯一指定读物。
朱元璋不仅祖上不富裕,自己小时候过得也很苦。青少年时代饱经灾荒,亲人大多数饿死,所以他深知百姓之苦,即位后多次减免赋税,赈济灾荒。
作为真正从贫苦农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十分爱惜民力,生活十分节俭。他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兴修水利,鼓励农民种植生产,同时促进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农民的生活逐渐稳定,生产热情高涨,农业迅速恢复发展。据统计,在朱元璋统治中期,天下田土已接近四百万顷。手工业和商业也日渐繁荣,史称洪武之治。
朱元璋对基层老百姓抱有发自内心的同情和爱护,对官僚地主阶层却出于本能地排斥和厌恶。这种心态不仅深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