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下文学> 其他类型> 跟着姓名学国学> 第353章 花花公子的鄂州保卫战(2/3)

第353章 花花公子的鄂州保卫战(2/3)

知政事、枢密使,在军政两界都拥有很大的话语权。

    公元1259年,忽必烈率军南下攻宋,于金秋九月渡过淮河,兵围鄂州。贾似道被擢升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进封茂国公,领军出征。

    北宋时期的鄂州,不是今日之湖北鄂州,而是武汉三镇之武昌。其地处长江中游,扼汉水入江口,“西可以援蜀,东可以援淮,北可以镇荆湖,”在荆襄重镇沦陷之后,这里对于南宋具有生命线一般的军事地理价值。

    贾似道出镇鄂州之时,忽必烈的主力大军已渡过淮河,攻陷虎头关(今湖北麻城),经黄陂(今湖北武汉黄陂)进抵长江北岸。

    这时,忽必烈获悉大汗蒙哥的死讯,他面临北归争夺汗位或率师渡江争功的选择。

    他的选择是,抢夺阳逻堡(今武汉阳逻港),强渡大江,毕其功于一役后再返回大都争夺汗位。

    蒙古军兵分三路,渡河并进,大败宋军后进围鄂州城。

    贾似道表现出了令忽必烈惊叹的军事才干,他命令宋军沿城墙内壁建造木栅,于一夜之间形成夹城。在他的指挥下,各路援军纷纷援救鄂州。

    从局部来看,鄂州城暂时可暂保无恙,但从整体形势上看,南宋已危如累卵。

    其时,一支蒙古军绕道云南,经由柳州(今广西柳州)北上,进抵潭州(今湖南长沙)城下,另一支蒙古骑兵也威胁到江西一带的宋军防线。三路蒙军已对临安隐然形成合围之势。

    宋理宗不得不下诏令贾似道突围至黄州组织新的防线,以便更好地全盘指挥宋军抗元。

    鄂州攻防战打得极其惨烈,宋军死伤惨重,多名大将英勇殉国,而蒙古大军也不好过。因为战线拉得过长导致军粮缺乏,且塞北骑兵来到江南后水土不服,瘟疫横行,减员也十分严重。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时,忽必烈收到密信,获悉他的好弟弟阿里不哥正在谋夺蒙古汗位。

    忽必烈面临的局势,与当年完颜亮差相仿佛。

    恰在此时,贾似道遣使议和。

    据说他在获悉蒙哥已死、蒙古军无力再战的情况下,向蒙古人提出的议和条件是“愿割长江为界,且岁奉银、绢匹两各二十万。”而忽必烈为形势所迫,答应了他的求和,撤离鄂州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