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下文学> 其他类型> 跟着姓名学国学> 第352章 留取丹心照汗青(3/3)

第352章 留取丹心照汗青(3/3)

忧”的字样,文天祥被怀疑是幕后主使人。

    忽必烈为此召见文天祥,问他还有什么愿望吗?文天祥回答说愿求一死。

    忽必烈百般不忍的时候,有人建议不如成全文天祥。

    文天祥走向刑场,向南方跪拜后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刑场上十几位江南义士冒死来为文天祥办理后事,他们在文天祥遗体的衣带之间一篇附有序言的赞:

    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天与之机,谨南向百拜以死。其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

    他在被囚元大都的狱中时,曾作长诗《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这首光辉灿烂、气势磅礴的诗篇,充满浩然正气,表现出了他坚如磐石的民族气节、威武不屈的铮铮铁骨和生死不渝的崇高信念。

    文天祥“贞吉,升阶。”他就义的消息传到南方,旧日部属和朋友纷纷设酒祭奠,以表悼念之情。翌年,文天祥归葬于故乡富田村。

    文天祥誓与国家共存亡的爱国之情,激励着后世无数仁人志士,“冥升,利于不息之贞。”他死之后,声望依然在不断提升。

    公元1376年明洪武年间,明廷在北平教忠坊修建文丞相祠。不久,庐陵、宣城、温州、崖山、大兴等地纷纷兴建文天祥的纪念祠堂。

    公元1456年,明代宗追谥文天祥为“忠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