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苏轼有个私生子,居然还是个太监?(1/3)
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增益补给用于抗击灾祸,没有灾难。诚信而走正道,手持玉圭向王公禀告。
告公用圭,我们可以理解为对“有孚中行”的补充和形容。
圭,是古代帝王贵胄使用的一种玉质礼器。人们在祭祀和重大仪典手持玉圭,必然满心虔诚,这叫有孚。
圭,也指古人用来记录大阳影子,测定节气和时间的仪器。人们据此来从事农作和其他工作,这代表着某种标准和法度,这就是中行。
有个成语叫作奉为圭臬,意思是将某些言论或事物奉为准则,作为行动的指南。
当遇到重大变故,地方政府无力解决时,必然会向朝廷请求支援。但请求支援时,要如实禀告形势,同时尽量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供上级决策。
方腊起义的声势比宋江起义要大很多,但两者之间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宋江起义军劫富济贫而民心归附,而方腊起义后行事却过于残忍。
他们占领杭州后,凡是被抓住的官吏都受尽折磨,或被割肉断肢,或被剖膛挖腹,有的甚至被活活熬成膏油。如果说以上作为勉强可看作以恶制恶,讨还血债,那么他们放火烧城六天,致使无辜而死者不计其数,这就完全不可原谅了。
当军情急报传到汴京时,六贼之一的宰相王黼为粉饰太平,刻意隐瞒不报。结果江南各地百姓纷纷响应起义,地方官吏闻风而逃。
两淮转运使陈亨伯随即上书,请求增益兵员和补给用于抗击方腊之乱。他早奏章中是这么说的:腊始起青溪,众不及千,今胁从已过万,又有苏州石生、归安陆行儿,皆聚党应之。东南兵弱势单,士不习战,必未能灭贼。愿发京畿兵、鼎澧枪盾手,兼程以来,庶几蜂起愚民。不至滋蔓。
大致意思是,方腊最开始聚众不过千人,现在已有过万之众,而且苏州石生和归安陆行儿也聚众响应。现在江南守军势单力弱,士兵们很久没有打过仗,他们没有能力消灭贼匪。因此请求朝廷调集禁军和鼎、澧两州的枪牌手,星夜兼程赶来江浙地区镇压,防止义军势力扩大。
宋徽宗这才相对准确而完整地了解到前方战局,于是采纳陈亨伯的建议,加封他为龙图阁直学士,经制苏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