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药王孙思邈(1/3)
坎卦六爻讲述了孙思邈大医精诚,治病救人,终成一代药王的传奇故事。
药王孙思邈(卒于公元682年)不仅医术高明,而且是中医医德思想的创始人和大医精诚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医生应以解救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并对所有病人一视同仁,其它则无欲无求。
他身体力行,用毕生精力履行着自己的医德思想,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以德养性、以德养身的代表医者之一。有人认为他出生于西魏年间,活了一百六十多岁,这多少有些玄乎。但他至少活了一百多岁,这是没有疑义的。
孙思邈还是久病成良医的典型代表,自幼体弱多病,“习坎,入于坎窞。”父母带着他四处求医问药,花在看病上的钱多到几乎倾尽家产。因为深受疾病之苦,孙思邈小时候已立志从医,求学如渴。
这孩子天资聪颖,七岁不到就能每天背诵上千字的文章,时称圣童。十八岁时“坎有险,求小得。”他学医已有小成,亲友邻居中如有人生病,他基本可以药到病除。到了二十岁,他已熟读道家典籍,精通老庄之学,于是开始坐馆行医,为乡邻治病。
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便一力提倡并践行大医精诚之医德,不管贫富老幼、怨亲善友,都一视同仁尽心救治,深受老百姓的崇敬。
隋文帝杨坚闻其医名,多次征召他入朝任国子博士。但孙思邈见朝局多变,国事多端,念及“来之坎坎”,不如“险且枕,勿用。”他无意仕途功名,隐居太白山(陕西省境内秦岭山脉主峰)中精心研究医学。他一面刻苦钻研《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古之医学着作,一面广泛收集民间药方,认真探索药物学。与此同时,他一如既往热心为人治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
唐太宗即位后,召孙思邈来到长安。相传他此时已七十多岁,但容貌气色、身形步态一如少年。唐太宗见状感叹道:“有道之人真是值得尊敬呀!原来像广成子这样的人物真实存在,怎么会是虚言呢?”唐太宗想加封孙思邈爵位,但他拒绝了,请求返乡继续为民医病。
唐高宗李治登基之后,再次把孙思邈接到帝都。这一次他留在了长安,并在公元673年短暂担任过承务郎,负责掌管尚药局,监督指导合和御药及诊候方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