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下文学> 其他类型> 隆庆中兴> 第635章 入彀方知算计精(六)(1/3)

第635章 入彀方知算计精(六)(1/3)

    也就是说,如果仅仅看朝廷的官盐,是根本无法满足淮盐行销地区百姓的食盐需求的。而这些地方却又没有发生缺乏食盐的情况,这就奇了怪了。

    王国光是担任过巡盐御史的,对于两淮的盐务还是比较了解的。两淮盐区,淮南用煎熬法,淮北用摊晒法,从事海盐生产。煎熬法,既有聚团公煎,也有小灶锅 。聚团公煎者,2—6人共一盘铁,日可煎盐600斤,年可煎盐二十一万六千斤。有盘铁  1  926.25角(嘉靖三十年之数),年共产盐四亿一千万斤。小灶锅,一家通夜可熬2锅,一锅盐30  斤,即日产盐60斤,年产盐两亿一千万斤。淮南灶户9308人,每人岁可办盐二十一万六千斤。

    淮北一夫一日晒盐可得200斤,一年以120日晴天计,一夫一年得盐两万四千斤,淮北灶丁17382人,岁可办盐四亿一千七百万斤。

    这个数字就和食盐的产销比较接近了,嘉靖三十四年,两淮巡盐御史杨选估计的370万引、7.4亿斤是完全能够实现的,也就是说两淮盐业的产量是足够满足行盐地区需求的。行盐地区的食盐消耗与两淮盐生产能力是相适应的。因此,两淮行盐地有相当部分的食盐是由两淮私盐提供的(此外亦有浙福川广之“邻私”),如淮安府、扬州府,迫近海荡,遍地私盐,而现在全国每年固定行销官盐5亿斤左右,户部统计人口约1.5亿,相应的食盐需求为18亿斤,亦即食盐市场2/3以上被私盐侵占,朝廷盐税征税面狭窄,盐税大量流失。

    这些事情,其实现在朝野都是清楚,至于原因嘛,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清楚,人口一定,食盐市场有限。欲多行官盐,必危及私盐。而私盐在市场上反较官盐更具竞争力,原因在于官盐价昂质次,私盐价廉质优。官盐税重,又要负担种种需索,成本高,售价必昂;  私盐无需纳税,成本低,定价自由。

    官盐由劳役制下的灶户生产,缺乏生产积极性,只管盐课足额,不重盐质;盐官收盐,也无品管之责;商人售盐,引岸固定,盐质不碍销售,甚至于杂沙土以诈民。私盐注重品质,宁可出高价收购,灶户也乐于售优于私。造成私盐品质优良,而官盐色劣味恶,不堪于食。官盐不敌私盐,增销失败。

    也不是没有大臣想过杜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