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下文学> 其他类型> 隆庆中兴> 第619章 九边危急暗流动(五)(2/3)

第619章 九边危急暗流动(五)(2/3)

使用大量人工助运,运河航运的效果仍然不尽人愿。加之维护漕闸、修筑堤坝等工程费用、以及各种与河事相关的机构巧立名目,层层盘剥,运送一石粮食的费用都远远高于漕粮的价值。

    而且为了运送这些漕粮,所动用的船只和人员也是极为惊人的,用船一万一千七百七十五艘,合用官军十二万五百余人。自宪宗朝起,就不断有人重新提起海运,尤其是本朝,黄河的多次泛滥使得运河朝不保夕,海运的呼声也越来越大。

    为此,自嘉靖十一年起,围绕着海运还是河运,朝廷官员爆发了激烈的争辩,有关海运风险高低、费用多寡、有无必要性。

    但是实际上,影响海运还是河运的根本因素还是在朝廷,在政治方面。其中反对海运最坚决的就是河道官员,这些河道官员们往往为突显自己的功绩而致力于河运,而坚决反对海运。

    他们认为:今之黄河固古之运道也。昔固北行而今始南迁也。民间舟楫往来如织,未尝一日废也。在古则宜,在今则否,在南则利,在北则否。  在民则可,在公则否。在海则易,在河则难。吾亦不知其何说也,他们甚至将元朝灭亡的原因归咎于海运上。

    在海运、河运争议过程中,这些河道官员希望通过治河来突出自己的权力,渴望在任上有所作为从而获得与成祖朝名臣宋礼一样的声荣。除此之外,他们也会考虑到“治黄”、与“治河”之间的密切关系,  “治黄”在一定意义上等同于“治河”,“治河保运”是河道的官主要任务,行海运废河运就是对“治河保运”的根本否定。国家对黄河的治理关系到地方的安危,这些河道官员在突显自身权力和价值的同时,又要保证国家对黄河的关注,所以才会反对对河道进行彻底改变的海运议案。

    更何况朝廷每年每次疏浚运河,耗费的白银以百万两计,其中不知道多少进了各级治河官员的腰包了,为了自己的口袋,他们也断然不能让海运替代河运。

    其实,当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趋于一致的情况下,运道的变革甚至是海运均未遭受强大的阻力,但是,当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发生冲突时,地方群体就会对河道的变革、海运的实行通过各种手段加以阻挠,毕竟百万漕工衣食所系,即便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恐怕也不敢轻举妄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