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下文学> 其他类型> 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 第401章 ,举荐接班人和大汉第一次中考(4/7)

第401章 ,举荐接班人和大汉第一次中考(4/7)

的眼中,所以才没有向天子举荐叔孙通,因为他知道举荐了也是没有用的。大汉的能臣太多了,每个都不是他这个弟子能匹敌的,不举荐像这样成为透明人更好。

    孔鲋打破了叔孙通的幻想。他了解三代以来各国礼仪,最擅长的是制定礼仪制度,本来叔孙通想来,大汉成立之后,功臣大部分都是泥腿子,天子是需要他来制定各种礼仪来维护皇权制度的。

    结果正是当即天子推翻了三代以来的礼仪制度,他对所有繁琐无意义的礼仪都无比讨厌,大汉立国已经有十年时间,天子却没有想过要制定礼仪制度来规范各阶级等级。

    叔孙通能感觉到天子反而更加喜欢现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他一生所学在大汉几乎成为了无用之物。

    伏生道:“我等还是做好第一次中考为重,我等这次没有机会,但不代表我等儒生没有机会。”

    是的,科举进行差不多十年,徐凡发现科举已经开始不适应大汉此时的局面了,历史上的科举,即便是人数最多的宋明时期,选拔的也是官员,而大汉却直接选拔百石左右的小吏,双方选拔的制度从一开始就完全不同。

    大汉考中的士子数量多,官职低,要从最基层做起,是考吏员,而历史上的宋明科举却可以算是一步登天的考官员,只要考中了就是统治阶级的官员,所以才有鱼跃龙门的说法。

    大汉这种科举虽然机会多,但也带来一个问题,性价比低,这士子长途跋涉来到长安城,考上了却也只能成为斗吏小吏,花费高,收益低。

    刚开国的时候,大汉录取率高,升官快,还没有什么,大家都可以接受,但现在大汉已经有完备的汉吏体系了,考科举的人也越来越多。再想像以前那样一年就升到县令,两年就升到2000石太守是不可能的事情,甚至有时候考都考不上。

    这样一来科考的成本就让很多普通家庭望而却步,这个时代长途跋涉的旅行可比后世花费大多了,一次科举可能就要花光了几年积蓄,科举的难度又直线上升,即便是小地主家庭也很难扛得住这样的消耗。

    了解到这种情况之后,徐凡打算学习后世把科举下放到郡县等级,地方上缺少小吏,就由他们来上报,而后朝廷学官去当地主持考试,就像后世科举当中的童子试一样。考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