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下文学> 其他类型> 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 第244章 ,一穷二白的大汉和人才的匮乏(6/7)

第244章 ,一穷二白的大汉和人才的匮乏(6/7)

第一个高炉就是在陈郡建设了,现在一个陈郡的钢铁产能就占据大汉的五成,另一个则是宛城,他一直以来都是天下名城,而且也是天下的钢铁中心,宛城有一半的工匠都是铁匠,当陈郡的高炉技术传到宛城之后,不到一年时间,宛城就吸收消化了陈郡高炉技术,建立了十几座小高炉,在人才和技术上,宛城并不比陈郡差,现在宛城的钢铁常年占据整个大汉的3成,而且还在快速增加当中。

    徐凡笑道:“能过上好日子就好。”

    徐凡拉起人笑道:“原来是石头。”

    周章还是摇头道:“子息虽然低,只怕农户会因为意外还不上钱,朝廷能怎么办?难道把农户卖身为奴偿还债务,这种事情朝廷最好不要做。”

    徐凡再交给石头道:“我记得你在军营当中也学过一些文字,学习不能放弃,以后不能当个文盲,即便是种田,有学问的人种田,也比没学问的人种田产量更高,这本《致富经》就是教你如何更好的种田,不懂的字就查《字典》,军事训练也不能放下,想要过好日子,伱不但有生产财富的能力,也要有保护财富的能力,下次我希望你能说出为什么种冬小麦产量更高,而不是汉王说了种冬小麦,你就种冬小麦。”

    其实和徐帆想的不一样,这个时代的金融系统还是很发达的,最出名的就是周天子当年为了对抗大秦,借了一笔高利贷,后面还不上了。只能自己躲在高台上,留下了一个债台高筑的成语。

    “这里的冬小麦怎么会如此多?”

    “始皇帝在统一天下的十年间,除了修建宫殿,不管是修长城,修驰道,直道,水渠都是对百姓和国家有好处的事情,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再后面的几十年,汉景帝为了平定七国之乱,一个叫无盐氏的子印钱商,借了5000金给汉景帝作为军费。

    徐凡满不在意道:“叫陛下,叫汉王都一样。”

    而后徐凡关心问道:“你家乡的母亲还好吗?”

    所以高炉要不断替换,又需要挖掘大量的黏土,而后烧制成高品质的耐火砖,这又是一个需要上千人参与的产业链,一个炼铁厂需要大量的行业参与,能吸纳大量的劳动就业者。

    他拿着一份书信道:“农家宗师许丰来信道,用了鸟粪石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