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下文学> 历史军事> 三国:我刘阿斗真不是曹操的种啊> 第646章 科考内容(2/3)

第646章 科考内容(2/3)

真的让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矣了。

    但是,刘禅明白,现在是办不到的,因为当下的教育环境人才储备根本不具备施行这样制度的条件。

    目前能够办到,让天下有出仕意愿的学子,从各个地方自主来到长安,报名参加科举。

    这个基础上搞一搞初试、面试,遵照一下优中选优,便已经是将进士选出来了。

    再多些条件,恐怕就没有足够的人才补充进来了。

    首先是朝廷没有那么多资源,郡学基本上已经有了框架,一些县里的学校也在施工之中。

    但是因为科举没有常态化,吸引力不够,基本上能吸引的都是落魄士族、寒门子弟、庶民青少年。

    资源不够也就导致现实中没有那么多考生需要过度筛选。

    当然,之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兴盛,士人的变多,内卷起来之后,科举取士的规则自然会越来越难。

    当然,一些细节制度,诸如糊名制度,监考制度,考试作弊惩罚制度,这些都得到了更细致明确的规定。

    因为纸张的出现与推广,社会上对于书法的追求日益兴盛,个人笔迹已经出现了追捧名家的社会现象。

    当然,大部分人的笔迹还是没什么辨识度的。

    当下科举官员和士人的联系并不密切,至少这一次科举中,誊抄制度可有可无。

    不过为了让大家脱敏,让其之后形成专门的制度。

    所以刘禅专门组织了一批宦官、内侍负责誊抄经学考试、策论考试的考卷。

    像数学、地理之类的考试,是有标准答案的,笔迹对分数影响不大。

    但这两种考试就类似于语文,千人千面,打分比较唯心,因此誊抄也可促进其公平性。

    等大家对这样的操作熟悉之后,之后的科举考试,便可顺理成章的将誊抄制度全面落实了。

    此外,还有考取之后的实习制度,这一次刘禅也做了明确的规定。

    毕竟很少有人天生就会做官,刘禅认为新晋进士直接授官,其实是朝廷的懒政怠政。

    一方面是对百姓不负责任,让一群政务方面的新兵蛋子去治理他们。

    另一方面是对这些进士的不负责任,给没有经验的他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