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沈葆桢:从九江知府到两江总督的传奇生涯(5/6)
清政府起初对日本的侵台行动并不知情,直到四月十九日通过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才得知此事。五月十一日,清政府向日本发出照会进行诘责,并于十四日任命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赋予他处理日本侵台事件的军事外交大权,率军前往台湾。
沈葆桢抵达台湾后,一方面积极与日本交涉,要求其撤军;另一方面迅速加强全岛防务。他在台南府城和澎湖增建炮台,安放西洋巨炮;在安平和厦门之间铺设海底电线,以加强通信联络;增调淮军精锐部队入台布防;同时大力开通部落地区的道路,并派遣官员招抚各处“番社”。这些措施极大地提升了台湾的防御能力,形成了有力的抵抗态势,迫使日军不得不考虑外交解决途径。
与此同时,台南南部爆发恶性疟疾,侵台日军因气候炎热、水土不服,疾病流行,每日死亡人数不断增加,士气低落。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决定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九月,日本全权代表大久保利通偕同顾问李仙得到达北京,与清政府进行了多次谈判。尽管日本坚称台湾是“无主野蛮之地”,但最终在英、美、法三国的调解下,双方达成了《中日台湾事件专约》(又称《北京专约》),清政府同意支付50万两白银作为“抚恤”及修路建屋费用。条约还承认琉球为日本属国,日本则于同年十二月一日撤出了台湾。
这次事件对中国来说是一次严重的主权挑战,也暴露出海防力量的薄弱。为了应对未来的威胁,清政府开始重视海军建设。光绪元年(1875年)四月,清廷发布上谕,任命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事宜,沈葆桢督办南洋海防事宜,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军建设正式走上轨道。
此外,这次事件还促使清政府重新审视其治理台湾的政策。过去,清政府认为台湾的威胁主要来自内部,而非外部。然而,外国的侵略使官员们认识到台湾的战略重要性,将其视为“七省门户”、“南北洋关键”以及“中国第一门户”。沈葆桢等人多次奏请加强对台湾的防御,并指出经营台湾关系到整个海防大局。沈葆桢守住台湾后,立即实施了一系列开发措施,包括解除内地渡台禁令、设立台北府、修建道路、鼓励开采煤矿等资源
六、晚年
光绪元年,沈葆桢在撤军内渡后,被召入京,升任两江总督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