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下文学> 历史军事>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第248章 毕沅:从状元到地方大员的辉煌人生(1/5)

第248章 毕沅:从状元到地方大员的辉煌人生(1/5)

    一、求学时期

    雍正八年八月十八日(1730年9月29日),毕沅出生于江苏省镇洋县(今江苏太仓)。毕氏家族原籍安徽休宁,后因避乱迁徙至苏州昆山,再迁至太仓州。随着行政区划的变化,毕家所在的区域最终被设立为镇洋县,毕家因此落户于此。

    毕沅的童年并不顺利。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庭的重担落在了母亲张藻身上。张藻不仅是一个贤妻良母,而且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她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决心让儿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张藻精通《毛诗》《离骚》等古典文学作品,并亲自教授毕沅。毕沅天资聪颖,对这些经典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常常能够过目不忘,很快就能熟练背诵下来。

    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毕沅不仅掌握了大量的文学知识,还逐渐培养起了对声韵学的兴趣。十岁时,他已经能够理解和运用声韵规则,这对于当时的儿童来说是非常罕见的。到了十二岁,毕沅开始学习科举考试所需的制义文章写作,这标志着他正式踏上了科举之路。十五岁时,他已经能够独立创作诗歌,显示出非凡的文学才华。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识,毕沅在稍长一些后前往苏州灵岩山求学。在那里,他有幸成为了当时着名学者沈德潜和惠栋的学生。沈德潜和惠栋都是乾嘉时期着名的汉学家,他们的治学方法严谨而系统。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毕沅不仅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进行系统的学术研究。沈德潜擅长经学,惠栋则精于训诂学,两位老师的不同风格极大地丰富了毕沅的知识体系。

    二、一举夺魁

    乾隆十八年(1753年),毕沅在顺天府乡试中脱颖而出,一举成为举人。这一成就不仅标志着他在科举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为他后续的仕途奠定了基础。成为举人意味着毕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同时也证明了他的学问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在成为举人之后,毕沅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继续努力提升自己。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他凭借举人的身份被任命为内阁中书,这是一个重要的职位,主要职责包括撰拟和结写诏令。在这个岗位上,毕沅展示了他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得到了上级的认可。不久之后,他更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