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吕留良:从科举才子到隐逸僧侣(3/5)
良乡),开设了自己的刻书局“天盖楼”,继续选刻时文出售,并且提囊行医,以此来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
在隐居期间,吕留良并没有放弃学术追求。他与张履祥、何商隐、张佩葱等人一同研究程朱理学,并创立了南阳讲学堂,设馆授徒。尽管他的身影逐渐远离公众视野,但名声反而越来越高。在康熙八年(1668年),他还邀请了理学大儒张履祥前来东庄讲学,共同致力于发扬洛闽之学。
吕留良不仅继续从事时文评选工作,还编辑刻印程朱遗书,以帮助学者更好地理解这些经典。他通过时文评语表达自己关于“夷夏之防”和恢复“井田”、“封建”制度的政治主张。这一时期,吕留良还频繁出游,写下大量纪游诗,这些诗作大多富含强烈的反清意识,最终汇编成了《真腊凝寒集》。此外,他还结交了一批新的朋友,如黄虞稷、周在浚等,与他们之间的唱和诗都被收录在《零星稿》中。
四、拒仕为僧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设立了博学鸿词科,试图通过这种方式笼络一批当时有名望的士人。在这种情况下,浙江地方官员首先推荐了吕留良参加选拔。然而,吕留良坚决拒绝了这一提议,最终得以免除参选。与此同时,与吕留良同时代的汤斌则欣然接受,并因此获得高官厚禄。
到了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廷为进一步拉拢和软化明朝遗民,再次征聘天下的山林隐逸之士。嘉兴郡守又一次推荐了吕留良。面对这样的压力,吕留良在无可奈何之下,选择了削发为僧,取法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他前往吴兴埭溪的妙山,建造了风雨庵,隐居于此,并继续讲学,门人弟子众多。
尽管身处僧侣之身,吕留良仍然心系国家大事。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秋天,他与门人子侄三次游览南北湖,并按出游的日程写了一组纪游诗,编成诗集名为《东 将 诗》。随着清王朝的统治日渐稳固,吕留良心中复明的梦想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这让他更加愤世嫉俗。
吕留良的身体状况一直不佳,年仅四十多岁时,须发已经灰白,牙齿脱落过半。他自幼就有咯血的病症,每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就会发作。到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吕留良重游杭州,期间所写的诗篇被收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