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下文学> 历史军事>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第55章 施琅:清朝水师名将(6/7)

第55章 施琅:清朝水师名将(6/7)

义,他对刘国轩说道:“人心风鹤,守则有变;士卒疮痍,战则难料。还是应当请降,以免今后追悔莫及。”在刘国轩的劝说下,郑克塽最终决定向清朝投降。

    八月十三日,施琅率领的清军舰队抵达台湾。刘国轩和其他文武官员前往迎接施琅。施琅抵达台湾后,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智慧和人文关怀。他主动前往郑成功庙宇进行祭拜,对郑成功及其子孙为台湾做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施琅在祭文中提到,郑氏父子收复台湾是对国家和人民尽忠的表现,他本人对郑成功并无怨恨之情。祭拜过程中,施琅情绪激动,热泪盈眶,这一举动深深打动了郑氏官兵和台湾民众的心。

    施琅的这些举动显示了他宽广的胸襟和对大局的把握,与古代的伍子胥形成了鲜明对比。伍子胥曾因个人恩怨而复仇,而施琅则能够超越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赢得了台湾民众的尊敬和称赞。

    与此同时,关于台湾的地位和未来管理方式,在清廷内部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有些官员认为台湾地理位置偏远,维护成本高昂,不如放弃。但施琅坚持认为台湾的战略位置至关重要,不容忽视。他上书力主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派遣军队驻守,以确保台湾的安全和稳定。

    在这一过程中,施琅得到了清朝东阁大学士黄锡衮的支持。黄锡衮不仅是兵部的分管大臣,而且还是施琅的亲戚。施琅的观点和建议最终打动了康熙帝和其他朝中大臣。经过讨论,清廷决定在台湾设置府县,派遣军队驻守,从而确保台湾成为清朝版图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八、晚年

    在收复台湾之后,施琅担任台湾的管理者,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台湾的局势。然而,这些措施中的一些在后世看来颇具争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规定赴台湾的人不许携带家眷,这一政策旨在防止人口大规模迁移至台湾,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后果。施琅认为惠州、潮州地区的人口容易与海外势力勾结,因此他禁止这些地区与台湾的往来,特别是禁止广东客家籍人渡台,理由是这些地区出的“海盗”较多,且当地人可能与郑氏集团有联系。此外,对于其他地区人民渡台,施琅也实行严格的限制,规定渡台人员不得携带家眷,这意味着不允许百姓在台湾长期定居。这一政策导致台湾妇女短缺,影响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