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施琅:清朝水师名将(3/7)
脱,进入了清朝控制的区域。
郑成功得知施琅逃往清朝后非常愤怒,并在同年七月将施琅的父亲施大宣和弟弟施显处死。施琅得知这个消息后,对郑成功的仇恨达到了顶点,决定彻底投靠清朝,并决心与郑氏家族对抗到底。
四、任职清廷
1656年(顺治十三年),施琅在清廷中得到了第一次重要任命,被授予同安副将的职务,并随清定远大将军济度进攻福州。在清廷的军旅生涯中,施琅逐渐崭露头角,显示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对海战的深刻理解。不久之后,他被调往北京,担任内大臣的职务。然而,这段时间里施琅的生活颇为贫苦,他的妻子不得不在北京从事女红裁缝的工作来补贴家用。
1659年(顺治十六年),施琅的职业生涯迎来了新的转折点,他被清廷提升为同安总兵。在这一职务上,施琅继续展现出了他的军事领导能力。1662年(康熙元年),施琅的仕途再次攀升,他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负责管理福建沿海的水师部队。这一年,施琅派遣军队击败了郑经进攻海澄的军队,并且上书清廷,建议将台湾纳入清朝的版图。
1664年(康熙三年),施琅提出了详细的攻台计划。他认为,台湾是清朝版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该尽快将其收复,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统一。施琅的建议得到了康熙帝的支持。同年,施琅率领军队收复了金门和厦门,并准备进一步进攻澎湖,进而直捣台湾。这一时期,郑成功已经去世,其子郑经继位,但郑经死后,台湾内部发生了权力斗争,冯锡范毒杀了郑经的长子郑克臧,拥立年幼的郑克塽为延平王,并开始专权,这为施琅的攻台计划创造了有利条件。
1667年(康熙七年),施琅上呈了《边患宜靖疏》,并在次年提交了《尽陈所见疏》,在这两份奏疏中,他强调了收复台湾的重要性。施琅指出,郑经等人的顽抗不仅威胁到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导致东南地区赋税减少,人民生活贫困。他分析了双方的实力对比,认为台湾军队人数不足两万,船只数量有限,主要是依赖海洋屏障得以立足。相比之下,福建水师官兵数量众多,只要从中精选两万人的精锐部队,完全有能力平定台湾。
然而,施琅的建议遭到了以鳌拜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