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刘大夏:明王朝的脊梁(1/4)
一、初入仕途
刘大夏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小便展现了超凡的记忆力与聪慧。幼年时期,他便随父亲进京,有幸得到当朝大学士杨溥的赏识。杨溥一见到刘大夏,便预言这个孩子未来可期,不仅亲自为其定名“大夏”,还将其族女许配给他,这一举动无疑是对刘大夏未来仕途的高度认可与期待。
刘大夏的仕途始于科场得意。天顺三年,他不负众望,在湖广乡试中一举夺魁,四年后更进一步,高中进士。不同于常人对翰林院职位的向往,刘大夏主动请求赴吏职,这种选择体现了他不图虚名、志在实处的从政理念。他被任命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后又迅速升迁为郎中,这一职务让他有机会深入了解并着手改革兵部的种种积弊。
在兵部任职期间,刘大夏凭借其对兵事的深入理解和敏锐洞察,致力于革除旧弊,提高部门效率。他所提出的建议往往能够切中时弊,与明宪宗的治国理念相契合,因此深得历任兵部尚书的信任与倚重。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刘大夏在处理与邻国关系时的远见卓识。当时,西厂提督汪直欲借后黎朝战败之机,挑起战事以邀边功。他向宪宗请求查阅明成祖时期张辅南征安南的文书,意图以此为依据,重启对安南(今越南北部)的军事行动。面对这一可能引发西南边境大乱的提议,刘大夏果断采取了隐蔽而坚决的反对态度。他暗中藏匿了相关文书,并私下向兵部尚书余子俊陈词利害,强调一旦开启战端,西南地区将面临不可估量的灾难。余子俊被其言辞打动,最终放弃了进攻的计划,一场 可 能 的战祸得以避免。
二、被诬入狱
在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朝鲜李朝的入贡路线成为了朝野关注的焦点。按照惯例,朝鲜使团通常通过鸦鹘关进入明朝境内,这条路线虽然曲折,却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战略考虑。然而,这一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建州女真的半路拦截威胁到了朝鲜使团的安全,促使朝鲜方面提出更改进贡路线,希望通过更为直接的鸭绿江通道进入明朝。这一请求看似合理,旨在规避沿途的风险,却触动了明朝官员对边防安全的敏感神经。
此时,一位朝鲜籍的宦官出面为朝鲜的请求求情,众多将领也表示赞同,认为变更路线可以保障朝鲜使者的安全。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