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波莱罗(2/3)
析乐谱。
确定每一分每一秒自己应该听到的内容是什么。
整体的音响效果应该表达出什么样的感觉。
尽可能让自己在舞台上的时候,不需要乐谱也能大概知道音乐本身是一個什么样的状态。
这个就需要用脑子去思考分析了。
还好,陈秋的脑袋非常好使。
之前在柏林爱乐二团当指挥助理,副指挥的时候,这些事情他经常做。
当时因为耳朵属于中等偏下的状态,他即便很多分析都做完了,在演出的时候也听不出特别多的小错误,细节方面做的特别差,所以二团主指挥都换了三四茬了,他都没有办法从指挥助理升到指挥。
但是现在……
陈秋听着耳边音乐声,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这个音乐的感觉?
这个细节的力量?
如果自己当初也能有这个耳朵,自己就不会在二团的指挥助理上蹉跎那么久了。
果然,想成为顶级指挥并不仅仅只有基本功以及刻苦就可以的。
天赋也是同样重要。
陈秋摇了摇头,将自己心中所有的杂念全部刨除到了一边,将自己的注意力完全放在自己接下来所要准备的作品之上。
三个作品,他最终决定了自己应该选的作品。
《波莱罗舞曲》
《波莱罗舞曲》,是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于1928年创作的管弦乐作品,题献给舞蹈演员伊达·鲁宾斯坦,并于同年在巴黎歌剧院首演。
“波莱罗”原指一种西班牙民间舞形式,拉威尔创作的《波莱罗舞曲》没有将已有的民间舞曲音调再“加工”,而是依照其个人的理解,重新加以创作。
该曲采用了扩大的三管编制管弦乐队,其独具特色的音色对比与统一处理,让这一首作品成为全球很多乐团的试金石之一。
贝多芬第七交响曲,这一首作品考验的方向在于指挥对于乐团整体情绪的把控。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这一首作品考验的方向在于指挥对于乐器之间交响和声的把控。
唯独波莱罗舞曲,这一首作品考验的是指挥对于单个乐器音色的把控,以及乐器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