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下文学> 其他类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131章 国富论的魅力(2/3)

第131章 国富论的魅力(2/3)

世家大族两方为了积攒实力都对下压榨,然后把压榨所得用于互相对抗。不但没有缓解底层百姓的困苦,反而多出一批人来压榨他们,只让他们的生活更加苦不堪言。

    ……

    王文龙参加吴山文会已经收集到了一大批诗词散文,足够填充《旬报》很长时间的版面了。

    这时叶成学从南京而来,邀请他过一阵子去东林讲学。

    王文龙对此已经无可无不可,他现在已经有了一定名气,思想体系也已经通过大量论述在世人面前显现,不会再轻易被贴上东林书院的标签。

    去往东林讲学,只会更提升他的名声。

    王文龙的名气已经不小,又是第一次去往东林书院,这次讲座东林党的几个大佬都要来参加,众人回来还需要一定时间,所以王文龙索性留在苏州继续自己的《国富论》创作。

    《国富论》一开头王文龙就论述劳动分工提高生产率的原理。

    王文龙拿福建德化的瓷器生产做例子。

    王文龙通过查找福建官方的历史资料指出德化的人口在南宋和明朝时期差别并不大,但是在南宋和元代德化瓷器全盛之时德化的窑口只有十几座,可到本朝却已经有四十多座,瓷器产量也是宋代的五倍以上。

    “同样的人口却能够做出五倍的生产差距,原因何在?”

    “因为劳动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

    宋朝的时候,德化的窑口自己要负责从挖土塑形到烧造的所有过程,而到了本朝“土场挖瓷土,泥工做胚土,拉胚匠拉胚,雕花匠雕刻,窑户烧造”“每一道工序首尾相连,相应工匠只需要打磨一项技能,而且所有的生产设备都只为一道工序做准备,自然比一个人要做多项工作的效率更高。”

    解释了劳动分工带来效率提高的原理之后,王文龙又指出市场范围大小对劳动分工的影响。

    “隆庆以前德化瓷器无法外销,一年产量不过十几个窑口即能满足,不足以养活专门土场,所以各个窑户还要自己前去挖土。”

    “隆庆后海贸渐渐兴起,德化瓷器外销繁荣,窑口数量达到三十个,土矿主便有足够利润雇佣工人。“

    “矿主打制专门挖土工具,专业矿工用上合适工具一日掘土量可抵二十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