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下文学> 历史军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79章 佛教东传带来的(4/7)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 阅读主题
  • 正文字体雅黑宋体楷体启体思源苹方
  • 字体大小A-20A+
  • 页面宽度

    -

    100%

    +

第479章 佛教东传带来的(4/7)

能大兴,就是得益于这种简化。

而儒家,直到二程时期才完成了这种简化。

二程摒弃了儒家以前追求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开始追求直通本性。

那些诗词歌赋之类的通通不要,通过言传身教,直接掌握‘理’。

这种简化,为儒家的推广,扫平了最后一点障碍。

所以,儒家能在宋朝大兴,不只是因为皇家的支持。

还在于它自身的变革。

当然,佛教和华夏思想,是相互成就的。

在华夏吸收佛教精华的同时,佛教也同样被华夏优秀的思想逼迫着完善自己。

最终,与华夏思想完成融合的佛教,成为了大乘佛教,并延续至今。

而在其他地方传播的小乘佛教,发展的都不太好,甚至连佛国都被灭了。

所以,佛教东传,是一次互相成全。

言归正传。

正所谓后发优势,儒家转变的晚,反而成了一种优势。

它可以等佛道两家思想大成之后,将两家最精华的部分一并吸收,然后完成超越。

文章写到这里,陈景恪终于将话题扯到了大同世界上。

基于儒释道三家,关于终极关怀的思想,我有了一点属于自己的思考。

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供大家批判。

我了向先贤致敬,这种思想就被我命名为大同世界。

至此文章结束。

至于大同世界具体内容都有哪些,并没有说。

这篇文章只是介绍‘大同世界’的来源。

具体内容要等到书正式发表,大家自己去看。

当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引起的轰动可想而知。

从来没有人,如此系统性的阐述华夏思想的演变,更没有人能说的清楚,儒释道三家的关系。

即便是唯物学开山宗师方孝孺,也只是分析了诸子百家产生和消亡的原因。

没有能从宏观角度,来解释华夏文明的发展。

陈景恪是第一个这么做的。

但这篇文章,却也引起了儒家的普遍不满。

虽然陈景恪对儒家的表述,属于先抑后扬,总体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