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一国两分治(3/7)
印度在法律上废除了种姓制度,可种姓制依然充斥着整个社会。
因为这种制度源于信仰,放弃种姓制度,就意味着背弃自己的信仰。
很多人自己都相信,自己是低种姓是因为罪孽深重。
这辈子好好侍奉神灵赎罪,下辈子也能投胎成为高种姓人。
所以,他们宁愿当低种姓人,也不愿意放弃信仰。
二十一世纪想要改变思想都尚且如此困难,更遑论是古代了。
而且就算真的建立了新制度又能怎么样?
废除种姓制度,建立郡县制,就需要大量的官吏。
燕国上哪弄那么多官吏,来统治这一亿左右的人口?
真以为大明的读书人多的用不完啊
可以这么说,想推倒重建一套体系,完全是吃力不讨好。
姚广孝继续说道:“我们去了天竺就属于少数派,统治天竺是以小族而驭大族。”
“如果没有宗教,没有森严的等级禁锢人心,那些开悟了的被统治者,就会反过来推翻我们。”
“维持种姓制度,会让一切都变得简单起来。”
“我们只需要让自己成为婆罗门和刹帝利,就可以实现对天竺的统治。”
陈景恪笑道:“英雄所见略同,大师所想与我的第二个措施不谋而合。”
“事实上这么做的不只是我们,当初雅利安人征服了天竺,就是把自己变成婆罗门和刹帝利。”
“就连第三等的吠舍,也都是雅利安人。”
“天竺的原住民,只能当第四等的首陀罗和第五等的不可接触者。”
不可接触者就是贱民,连当奴隶的资格都没有。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道:“不过,你以为明人百姓应该放在第几等?”
姚广孝默然不语。
他思考过这个问题,燕国建立后肯定会从大明迁徙汉人过去的。
而且迁徙的人数还不会少,几百万都有可能。
以华夏人重视子孙的思想,用不了多少年就会变成千万人口。
总不能将所有人都列为婆罗门和刹帝利吧?
所以,第三等的吠舍是最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