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下文学> 历史军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35章 解缙的震惊(3/7)

第335章 解缙的震惊(3/7)



    说白了就是碰运气,运气好产量就提高了。

    另一种就是在有条件的地方,人工改良稻种。

    将全国各地的稻种拿过来进行育种,然后和渤海稻杂交培育。

    期望能出现耐寒高产的新稻种。

    这里所谓的杂交稻,并不是前世袁老他们的杂交技术,在古代这是不现实的。

    古代的杂交育种技术非常原始,就是把不同种类的稻谷种植在一起,靠自然杂交。

    然后挑选其中的优良植株留种,继续种植,直到其性状稳定下来。

    得到的就是比较原始的杂交水稻。

    此法效率自然很低,但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宋朝时期就是靠着这种技术,把占城稻和本土南方水稻杂交,培育出了生长周期短口感好产量高的水稻。

    这种水稻在中国广为种植,直到数百年后,袁老他们的杂交水稻出现才退出市场。

    现在陈景恪就是希望复刻这个经验,培育出高产的东北水稻。

    至于口感什么的,眼下并不在考虑范围内。

    这种人工培育基地在辽东有七八处。

    只是……怎么说呢,这里毕竟新收复不久人心不稳。

    而且在这里种植水稻,需要在室内育苗,成本非常高。

    即便如此,南方的稻种在这里也很难正常存活。

    高昂的成本,让很多育种基地名存实亡。

    泰宁县本没有培育基地,解缙上任后听说隔壁县有一个,且不被重视。

    就去要了过来。

    隔壁县令正拿这个烫手山芋头疼,得知有人愿意接手,就打包将技术员和稻种全都送了过来。

    之后解缙专门拨出一块肥沃的土地,并找来数十名有经验的老农加入,一起研究稻种。

    他本人也是每隔几天就亲自去查看情况。

    得知此事,方孝孺对解缙就更加的满意了。

    这不但是个务实之人,还是个有想法有行动力的人。

    不论他是真的单纯为了良种,还是将其视为晋身的资本,都无所谓。

    他能看出其中的价值,并支持去做,就已经证明了他的能力。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