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下文学> 历史军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2章 给朱标上课(5/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 阅读主题
  • 正文字体雅黑宋体楷体启体思源苹方
  • 字体大小A-20A+
  • 页面宽度

    -

    100%

    +

第22章 给朱标上课(5/6)

方建设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如果将计划的周期设置成五年,官员即便调走了,继任者也要继续执行这项计划。”

“如此就能保证政策的延续性,不至于因人而废。”

“还有一个原因,很多工程都是以三到五年为周期来建设的。”

“比如修筑驰道、大型水利设施等,还有大型铁矿场,也需要年才能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

“就算是扩张领土,也需要一到两年才能打下来,再用三年来维稳。”

“五年差不多才能站稳脚跟,然后恰好可以制定下一阶段的计划。”

“当然了,这个五年也只是综合计算下,得到的一个大致时间。”

“并不是所有的计划,都一定要在五年内完成,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才行。”

朱标微微颔首,这个道理他自然也懂。

五年只是一个取中的时间点,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要分成五年去做。

有些事情一年就可以做完,而有些事情可能需要十年八年。

所以,朝廷也有必要每年都做一个总结报告,进行微调。

但五年计划就是总纲,微调也是围绕总纲进行的,不是随便来的。

陈景恪继续说道:“国家制定发展计划,还有一个好处,强化朝廷对地方的掌控。”

“现在朝廷制定了统一的发展规划,地方再根据朝廷的计划,制定符合本地的情况的发展计划。”

“就相当于是朝廷在指导地方的发展,也是一种强化对地方的管理途径。”

代,虽然国家是大一统的,但事实上朝廷对地方一直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除了统一征税,大多数地方都在独立发展。

这种情况还体现在资源调配上。

很多人会说,征税、征用民夫之类的,还不够统一吗?

资源调配没那么简单,包含的面更广。

比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这都是资源调配。

古代自然搞不了这种大工程,但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调度全国物资解决问题。

而且资源不仅仅包括实物,还包含管理经验。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