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下文学> 历史军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69章 进退有据(2/7)

第269章 进退有据(2/7)

庆幸,还好自己一开始就抓住了朱雄英。

    这些年又悉心教导,让他成了材,现在总算是有了成果。

    ——

    朱雄英上任后并没有直接就大动干戈,而先花时间全面了解了三衙的运作模式。

    这让一众文臣更是喜上心头。

    这是太孙谦恭礼贤下士的表现啊,我们就喜欢这样的君主。

    之后朱雄英并未插手礼部和国子监的事务,而是先对鸿胪寺下了手。

    他带人制定了一套全新的宗藩规则。

    说是宗藩规则,实际上就是外交准则。

    在这里他将外国划分为两类五种。

    第一类是藩属国,第一种是亲王藩属国,第二种是异姓藩属国。

    第二类是没有建立宗藩关系的国家和势力。

    一种是盟友,二种中立国,三种敌对国。

    每一类国家的使节,在大明享受的待遇都是不同的。

    但不管是哪一类使节,都不再拥有任何特权。

    虽然朝廷律法上没有规定要优待番邦使节,但实际操作中确实存在类似的情况。

    番邦使节就是拥有种种特权,很多蛮夷部落也是如此。

    朱雄英将这些潜规则统统废除,将一切都摆到了台面上。

    对此武将集团自然是支持的,我们在军事上打败了对手,结果人家的使节还要受优待,凭什么?

    文官集团也同样是支持的。

    很多人以为文官对内强硬,对外软弱卑躬屈膝。

    事实上这是误解,儒家是最反对这种政策的。

    不少大儒都曾公开抨击过这种情况。

    遇到中原王朝强势,皇帝又比较务实的时期,外国使节就几乎没什么特权。

    如果皇帝比较好大喜功,那就没办法了。

    比如杨广,为了炫耀隋朝强盛,竟然要在迎接外国使节的道路两旁挂满丝绸。

    遇到中原王朝虚弱的时候,比如宋朝……那是没办法。

    即便是宋朝,也不缺乏强硬的文臣武将。

    反过来说,为何中原王朝对待外国使节的差异如此巨大呢?

    答案很简单,缺少相关的规章制度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