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下文学> 历史军事> 大明:寒门辅臣> 第九十六章 老朱不懂经济(4/5)

第九十六章 老朱不懂经济(4/5)

三千万石,不少了。

    日后也不要增加了,就这么多,够用了,多了扰民。当然,日后也不能减少,给我征收上来,年年按照这个数额弄差不多就行。

    一个连财政都想要固化的皇帝,你指望他懂经济?

    顾正臣暗暗叹息,老朱是个固执的人,想要说服他并不容易,这一次默许句容县衙施行养廉银,估计还是看在马皇后、朱标说情,看在那四千贯钱的面子上。

    但这种默许,有时间期限。

    不准自己动用县银,不准自己找士绅、百姓要。说白了,自己想试点搞养廉银,就必须想方设法赚钱,用赚来的钱去补养廉银的窟窿。

    佛门送来的一千贯钱,大概能支撑县衙养廉银发三个月左右。换言之,三个月后,这一千贯花完了,自己没赚到钱,养廉银的事就到此结束,莫要再提。

    顾正臣揉了揉眉心,很想问问老朱:

    没有明面上的这笔养廉银,会有多少暗地里的“养家银”?

    只是这话不能说,老朱听到了,说不得今年就会出现洪武第一大案,名字大概叫个什么“胥吏贪腐案”、“奸贪小人案”之类的……

    虽然过程有些惊心动魄,好在朱大郎把事情办成了,不怕有人打着养廉银的幌子折腾自己了。

    户部的文书,更令人头疼。

    句容县今年的秋税,一律折色棉布。

    所谓折色,指的是原定征收的税粮,改征其他实物或货币。

    也就是说,米麦为本色,只要缴纳的不是粮食而是其他东西,如金银、钱钞、丝绢、药材等等,都叫折色。

    局部的折色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山里没地没田,但有药材,可以拿药材折色税粮。

    但范围性的折色,是很折腾人的。

    比如这一次,户部要求句容县秋税折色棉布,这就意味着,不管你家收了多少米,县衙一律不收,只收棉布。

    啥,你家没种棉花。

    那还愣着干啥,去城里买棉花啊。

    城里棉花也不多,那啥,你去其他地方看看,镇江也是有棉花的,实在不行去扬州,凤阳,淮安,再不行,托人去山东买。

    别给咱讲那么多,县衙只要棉布,买不到棉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