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下文学> 其他类型>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179章 战略威慑(1/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 阅读主题
  • 正文字体雅黑宋体楷体启体思源苹方
  • 字体大小A-20A+
  • 页面宽度

    -

    100%

    +

第1179章 战略威慑(1/5)

空射弹道导弹,在同类武器型谱里面其实算不上特别。

美苏在冷战时期都出于各种目的开发过类似的产品。

但总得来说,如果是用于一般对地攻击,那无论怎么看都性价比不高——

受制于弹道高度的物理限制以及惯性制导的先天不足,在当年,中/短程弹道导弹的末端速度(突防能力)和命中精度并不会因为你把发射架搬到天上就变得更好,反而战术飞机每次最多只能带一发,又要受空域管理限制,相比陆基发射车的火力密度还会下降。

唯一的好处只有发射平台本身比较灵活,不过在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这似乎也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优势。

所以这些型号基本都没有掀起太大的风浪。

只有极个别战术需求特殊的国家装备过一部分。

反而是在反卫星和反导系统靶弹这两个偏门领域得到了发扬光大。

但话又说回来。

如果真能通过应用新技术,让空射弹道导弹发挥能量优势,在末端达到高超音速,并提高命中精度的话,那相比于陆基型号的优势可就体现出来了。

因此,张福忠的表情只经过了一瞬间的迷茫便转为欣喜:

“常院士这个想法,倒是刚好可以回避国内目前在固体火箭发动机和推进剂方面的短板…另外对超高速风洞的要求也很低。”

“一方面只要解决耐热涂层的问题,即便是用传统冷风洞也能对双锥体弹头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飞行模拟,另一方面从空中发射本身就占据初始能量优势,如果能搞定飞行体的头锥部分,那相比陆基发射就更容易达到足够的末段速度…”

直到本世纪初,他都在参与东风11(a)导弹的研发和改进工作,因此对于国内在弹道导弹方面的技术积累相当熟悉。

并且,虽然这个空射弹道导弹的技术路线有点杂糅,跟国内已有的任何型号都不完全一样,但相比于吸气式高超,张福忠本人,包括他所在的航天科工九院注定能在其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而黄锐松原本还想为自己的方案再挣扎一下,不过他毕竟也不是什么莽夫,所以在开口之前先左右观察了一番。

结果发现有不少人这会已经露出了赞同的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