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下文学> 其他类型>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172章 五种构型(1/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 阅读主题
  • 正文字体雅黑宋体楷体启体思源苹方
  • 字体大小A-20A+
  • 页面宽度

    -

    100%

    +

第1172章 五种构型(1/5)

常浩南的这份报告看似有些突兀,但其实卡住了一个非常微妙的时间点。

实际上,华夏在高超音速方面的研究起步很早。

在50年代中期,华夏连第一枚导弹都还没成功发射的时候,钱学森和郭永怀两位前辈就在中国科学院机械所组建了一个“激波风洞”研究小组,开始从战略层面规划高超音速的技术研究。

要知道那个时候,哪怕是美苏两极,也尚未从工程层面确定下来具体用何种技术手段才能实现高超音速飞行。

但相关部门和领导还是意识到这项研究意义重大,在相当困难的条件下挤出部分资源,支持建造了jf4直通型、jf4a反射型激波风洞。

并最终于1969年一鸣惊人,搞出了代表当时国际顶尖水平的jf8冷高超声速风洞。

工作范围最高可达15马赫。

不过,传统空气动力学研究一般以“流动状态模拟”为准则,也就是根据缩小的飞行器模型,要求实验气流满足一些流动相参数,如马赫数和雷诺数相似。

而高超声速研究,更加关注的是“飞行条件复现”,要求实验气流的速度、静温、静压、介质成分、特征尺度等主要参数与实际飞行条件相同。

例如在马赫数为7的飞行条件下,传统风洞即便能够模拟出这一速度的气流,但实验条件下的气体总温也只有648k,远不及实际飞行条件下的25003000k,根本无法复现高超声速流动的核心物理现象。

因此,jf8这样的风洞仍然存在很大局限。

要想真正进行切实可用的高超声速研究,还需要在保证气流速度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风洞工作总温。

针对这一目的,欧洲、日本和美国分别相对独立地发展出了自由活塞驱动和加热轻气体驱动两条技术路线。

然而这两种方案都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即片面强调工作总温,但要想扩大实验流场和延长实验时间,则需要付出极大的成本代价。

对于上世纪的华夏来说完全无法接受。

好在,国内学者找到了爆轰驱动这一看似可行性很低的方案,并在863计划的支持下,通过1998年建成的jf10风洞成功进行了初步技术论证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