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下文学> 其他类型>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166章 答辩,只答不辩(1/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 阅读主题
  • 正文字体雅黑宋体楷体启体思源苹方
  • 字体大小A-20A+
  • 页面宽度

    -

    100%

    +

第1166章 答辩,只答不辩(1/6)

就在郑国刚舌战群儒的同时。

地球另一端。

位于浙省大学玉泉校区一号教学楼的会议厅内,正是一幅如同大战之前那般的忙碌景象。

西装革履的周书万端坐在长条形会议桌的首位,略带感慨地看着眼前十几名同事和学生围在一个人的周围,确认着有关论文和ppt的各种细节。

一如回到两年前,他自己进行博士学位答辩的现场——

实际上,周书万在硕士期间就已经和导师一起,连续参与了了hty8弹射座椅的仿制改进和hty5弹射座椅的研发工作。

在2000年成功转博之后,他又非常好运地乘上了华夏航空产业快速发展的东风。

在短短三年时间内,歼11b和歼10a两种主力战机完成了总计时长堪比过去十年之和的高强度试飞,并顺利定型列装。

而这个过程,也同时为弹射座椅和飞行员人机功效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真实数据。

最终,两个座椅型号都赶在2002年结束之前,提前飞机一步完成定型。

由此,周书万也得以只用了两年时间便获得博士学位,并进入华夏航空工业集团610所,也就是航空救生研究所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则大多数时间都常驻镐飞集团,负责对正在研发过程中的新一代中型轰炸机进行座椅适配工作。

至于他为什么会出现在浙省大学…则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巧合。

就在周书万正式参加工作后不久,为响应国家“培养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工程师”的号召,浙省大学首先在研究生培训中试点引入了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

也就是由研究生导师和来自企业的一线工程师共同作为导师,培养在毕业之后能够马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人才。

当时浙省大学恰好在和镐飞集团合作,进行数字化测量和轨道移动技术的研发。

总之,周书万就这么以工程师的身份进入了李雄江教授的课题组。

而今天,恰好是他对接的第一位学生毕业的日子。

周书万也不孚众望地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人脉,直接把常浩请过来参与答辩。

对于整个课题组来说,这当然是相当值得称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