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九章 有得有失(2/3)
罪了。桓公不是让他顶罪,而是他本就有罪。这是问责于他,情理之中。”
“桓公此次北伐的目的其实和胜败无关,胜固欣然,败也未必是坏事。今日之败,可知君子小人,可知人心真伪。那些虚与委蛇投机之辈纷纷暴露无遗,桓公也看清楚了他们的面目,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么?景兴认为,这恰恰是一次洞悉人心的机会。”
“况且,桓公北伐之目的,无非是得隆望实地,为大事所计。现如今,虽然暂时失利,但京口徐兖已然在手,不可谓未有所得。兵败之后,有人说桓公望实俱损,然在景兴看来,所损者乃隆望,而非实力。得京口徐兖之地,实力反而更加增强了才是。现如今,荆扬江徐兖皆在公手,江左大镇,皆为桓公所掌。建康周边,所缺者唯有江北豫州之地。豫州一旦入桓公之手,则八门金锁锁建康,天下如瓮中之鳖耳。故而,逼袁真反,乘机平豫州而夺之,此乃上策之谋也。”
“景兴认为,一旦追责,袁真必反。桓公率军平叛,一则可恢复声望,二则可得豫州,何乐而不为?只不过,唯一所虑者,便是袁真可能会狗急跳墙,投秦联燕,届时恐有波折。但成大事者,又岂能蛇鼠两端踌躇不前。以桓公之雄才,当知轻重缓急,得失之度也。”
这是大司马参军郗超向桓温分析的一段话。郗超此人为了献媚于桓温,不惜牺牲家族利益,不惜连他郗氏祖业都拱手送上。他欺骗父亲郗愔,伪造其信件,拱手将京口重镇徐兖两州送给了桓温。
但是不得不说,郗超对于形势的分析是极为正确的,也是有大局观的。
桓温第三次北伐的失败虽然损失惨重,但他也借北伐的名头得到了京口和徐兖二州。现在大晋的局面是,长江上游的重镇荆州是由桓温的次弟桓豁掌握,江州由桓温五弟桓冲执掌,桓温本人领扬州,掌京口徐兖等地军事兵马。现在整个建康城的周边除了江北的豫州不在桓氏掌握之下外,其余的都是桓氏的势力范围。
只要拔掉豫州袁真这个眼中钉肉中刺,那么建康便是一座孤城,将被完全的封锁在桓温的势力范围之内。建康城中虽有五万精锐中军拱卫,但如果一旦举事,建康城将孤立无援。
因此,解决袁真便显得极为重要,而且对于整个大局也是一着最后的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