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下文学> 其他类型> 怒海覆清1852> 第四六六章 寻找信心(2/5)

第四六六章 寻找信心(2/5)

但是周围还有一些用粗壮的竹子制成的脚手架围起来的地方。

    建筑工人们像是工蚁一般忙忙碌碌,爬上爬下,即使年节将至,也没有一个人懈怠。

    巨大的滑轮吊臂在炮台的顶部高高翘起,小型蒸汽机驱动着滑轮组不断运转,将各种建筑材料吊运到要塞上面。

    看着庞大的要塞,董良顿时来了信心,这样的要塞,哪怕是英国舰队将闽江给塞满了也到不了福州城下吧。

    “元首,这座马尾炮台堪称奇迹。这么大的建筑竟然在这么短时间内建起来,仅仅用几千人而已。”管晏跟在董良的身后,不禁感慨道。

    历朝历代建设大型工程,无不劳民伤财。

    唯独华族将大型工程的建设变成了惠民工程。

    工地上的工人大部分都是在福州城及周边雇佣的。

    每个工人的工钱基本上都可以养活一个家庭。

    “辅成啊,你只看到表面,要知道为了养活这些工人,华族需要向福州输送大量的物资。而我华族之所以能够解决物资的问题,那是因为我们实行了包产到户。减少了中间剥削环节。土地上产出的粮食除了百姓自己食用的之外,全都进入了流通领域。再加上我们对外贸易的顺差大部分都换成了粮食,才能够保证这些工人正常开展工作。”

    管晏对华族的运作模式越加的熟悉起来。说白了,华族能够将更多的资源集中到官府的手中。

    这种集中是通过改变分配方式得来的,而不是依靠压迫和剥削。

    他知道董良为什么一直坚持推行土地改革。

    这其实就是缩短了粮食从产出到百姓嘴中的流通环节。

    流通的环节越短,就越加的高效。

    以前的土地也是这么多,种地的也是那些人。只是那个时候,大部分人都是佃农。

    生产出来的粮食大部分都进入地主的手中,而这些地主喜欢将粮食存在自家的仓库中。

    另外,按照满清的政策,南方的粮食要填补北方的粮食空缺。

    这就导致有大量的南方粮食运送到北方去。

    长途的运输会损耗掉大量的粮食。

    最终的结果就是粮食普遍不足。

    现在华族将这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