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下文学> 历史军事> 诡三国> 第2042章谏官之职,中正平和(1/7)

第2042章谏官之职,中正平和(1/7)

    基本上来说,说是什么上中下三策,实际上也就是中策相对可行,上策大多是理论化极端理想化,下策一般都是太迟缓过于被动,上下之策都是用来给中策凑数的,而郑玄所谓三得三失也是如此,其实说起来也有些像是为了最后的一失而铺垫的,主要的目的也多半是为了指出最后的这一点。

    谏官,这个官职么,有人说是始于齐桓公设大谏,以鲍叔牙任之。但是也人将谏官的历史提到了周朝之初的,说这个某保其实就是最初的谏官,那么兴周之大保,或者叫做太保的召公奭就应该是谏官之始了。

    但是实际上么,春秋之前的谏官,大多数都是公卿兼任,没有独立出来,对于诸侯王的规劝,上至公卿,下至匹夫,似乎都可以进谏言,也有不少优美的故事流传下来…

    当然,借的依旧是儒家的笔头。

    谏,主要指以正直之言启悟别人。谏官之谏,起初不是给一般的官吏所准备的,而是从头到尾都是怼君主,谏朝政之得失。廷诤与上封事是谏官将批评谏言上达君主的两种主要形式。

    秦代设谏大夫,属郎中令,汉代沿用,但属光禄勋,东汉改名为谏议大夫专门负责谏言这一事项。此外么,所谓光禄大夫、议郎等,以及朝官加侍中、散骑、中常侍等号的,其实也可以谏言。

    谏官的主要职责是面对君主的,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出君主的不足和错误,兼及议论朝政,此职自汉代始即受丞相领导,多数时间内看着丞相颜色行事,是相权制约君权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此,作为君主,自然多有不满,毕竟谁也不喜欢一个人专职在自己耳朵边叨逼叨逼,从年头到年尾,一年又一年…

    所以从汉武帝开始,就逐渐的拆分谏官,将谏官的职能分化,原本主谏君的,转化为君主顾问官,主议政的则逐渐反过来成为制约相权的工具。

    谏官讽君王,御史督百官,但是到了宋代之后,二者合流,并称台谏,总监政府、百官,对于君主的讽谏职能却日益萎缩,于是乎宋代君权反而更强,并绵延后世。华夏封建王朝中央君主集权体系,即自台谏合流后逐步成型和完善。

    当然各朝各代都会表示,官员到了一定级别,都可以都可以上书指责君主的过失,甚至还有设立各种铜匣,接收不记名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