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白头翁”老师劝学(1/4)
这天,秋日的阳光洒在黄河滩上,金色的光辉与波光粼粼的河水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壮丽而略带哀愁的画面。这位教书先生,人称“白头翁”,已年过半百,一头银丝在微风中轻轻飘扬,他的面容因岁月的雕琢而显得愈发深沉。他缓缓踱步至黄河岸边,目光掠过滔滔不绝的河水,仿佛能穿透那翻滚的波涛,看到遥远的彼岸。
黄河滩上,枯黄的芦苇在秋风中摇曳,显得格外凄凉。白头翁老师的眼神中流露出一抹难以言喻的悲戚,那不仅是对自然的感慨,更是对人生的深刻体悟。他望着满滩泛黄的蒲草,以及蒲草旁那一片片如火焰般燃烧的红高粱,心中五味杂陈。尤其是当他目光触及河岸边低洼处那片枯黄的芦苇时,内心的隐痛如同被芦苇秆儿轻轻戳中,眼圈不由自主地湿润了。
“芦根儿……”他低沉而深情地呼唤着这个名字,声音中带着无尽的关怀与期盼。
芦根儿,一个皮肤黝黑、身材瘦削的少年,手里紧紧拄着一根捞竿儿,木然地站在河岸边。他穿着破旧的衣服,眼神空洞而迷茫,仿佛整个世界都与他无关。听到老师的呼唤,他机械地转过头去,一眼就认出了那个曾经给予他无数知识与温暖的身影。
“芦根儿过来……歇一歇,咱俩说会儿话。”白头翁老师的话语温和而有力,仿佛能穿透芦根儿心中的迷雾。
芦根儿在学校时,对这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充满了尊敬与爱戴。老师也对芦根儿这位聪明好学、勤奋努力的弟子深感满意。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芦根儿的父亲在一次捕鱼时不慎落入黄河,从此生死未卜。为了寻找父亲的踪迹,芦根儿不得不辍学,每日在河岸边打捞,希望有一天能奇迹般地找到父亲的身影。
虽然芦根儿已经离开了学堂,但白头翁老师的心却始终牵挂着他。他深知芦根儿母亲的极端做法——牺牲孩子的学业来换取一线希望,是极其不明智的。为此,他几次亲自上门劝说,希望芦根儿能重返校园,继续他的学业。但每次都被芦根儿母亲荷花儿的固执所拒绝。
荷花儿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她朴实无华,却对丈夫有着深深的眷恋与不舍。在她看来,芦根儿的学业固然重要,但相比起丈夫的生命来说,一切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每当白头翁老师提到让芦根儿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