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成良这些年跟随显国公攻破大小战役,心计谋算都有。
这两方人马一到冀州,了解实地情况后,俱有各自制定了系列的剿匪计划,一方欲派兵强势镇压,一方欲冒险以小博大,对武官来说,都想挣这份功劳。
不过到底还是杨怀朝决定最终策略。
若按照杨怀朝出兵镇压的方针一直执行下去,剿匪也能顺利完成,只不过损伤略大,但董成良有显国公做后盾,并不完全听令于杨怀朝,直接带心腹们单刀赴会。
人心不齐,打草惊蛇后,失败就是必然,朝廷正规军面对平民匪寇竟也折戟,白白葬送了众多同僚的性命。
失败后,他们就开始互相甩锅。
杨怀朝怒斥董成良不听令行事,擅作主张。
董成良将锅推到杨怀朝那边的小将身上,怪对方通知不及时,等他知道执行方案后,人已经到了匪寇窝里。
而作为文党一派系的官员们,并不直接负责此次剿匪,他们更多保持中立和态度,但时不时也会拱拱火。
例如杨怀朝理亏了,文党一派会站在董成良方对其严加批判。
若董成良输了,文党一派就会不着痕迹地站在杨怀朝这边,大骂其不堪重任。
等一次微小战役成功了,两方又开始抢功,互相拉着文党派系作证。
种种勾心斗角之下,剿匪队伍被弄得乌烟瘴气,匪寇还没平叛,自己这方先闹了矛盾。
互别苗头的人马暗中较劲,十次出手失败六次,反倒逼得匪寇一方团结一心,还派人大肆在民间散播消息,道朝廷大势已去,官兵全都是群酒囊饭袋,连无正规兵器的他们都打不过。
那之后,匪寇在民间声威愈隆,朝廷的名声和威望受到严重打击。
形势对他们极为不利,剿匪刻不容缓。
这一次剿匪很难,内部人心不齐,外部匪徒猖狂,还有上级施压,钱是一文不多给,指令是一点不少下达。
来自各方面的阻力都有,搞得杨怀朝越到后来,越是焦头烂额。
也就在这时,三大党派和上级中,无一人放在眼里的宁焰横空出世一般,亲手斩杀杨怀朝和董成良身边献计的幕僚,仅带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