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五莲县街头镇大洼村的历史和传说(2/3)
若拙自蜀地东来崂山在太清宫的东南侧自建一茅草庵,名“驱虎庵”,内供老子圣像,在此潜心独自修行,练武驱虎。
·明黄宗昌《崂山志》记其“丹颜皓首,不自知其年,衣敝衣,取掩形耳。不冠,不履,冬不炉,夏不扇。一夕端坐化去,神色自若”,足见其深厚的丹功修养。当地民间传说,刘真人庞眉皓发,面如牡丹,体魄雄健,步履矫健,人望之敬若天神。
·当时崂山多有猛兽,时常出没伤人,刘若拙勇驱虎狼,为当地山民除害,山民百姓感其造福之恩,为他所居的茅庵赠额匾“驱虎狼庵”,后人简称为“驱虎庵”。李哲玄仙逝后,刘若拙受太清宫众道士的拥戴,入住太清宫。
·宋太祖乾德五年 (967),朝廷主管道教事务的右街道录何自守坐事流配。赵匡胤素闻刘若拙高名,于是召刘若拙入京任左街道录,敕封为“华盖真人”,让他肃清道流。《皇朝通鉴》称其“善服气,年九十余不衰,步履矫捷。每水旱,必招于禁中,设坛致祷,其法精审”。
·数年之后,刘若拙坚辞回山,宋太祖只好放其归还崂山,并拨巨资敕建上苑宫作为刘若拙的道场,同时修建太清宫、上清宫为其别院。此为崂山太清宫敕建称宫之始,崂山道教之兴盛,实自刘若拙始,其本人也被尊为崂山道教十大道首之一。今太清宫三官殿前的两株银杏和上清宫院前的三株银杏据传都是刘若拙手植,已逾千年仍长势旺盛。
·元泰定二年(1325年),学士张起岩《聚仙宫碑铭》载:“敕建宫于上苑,赐名太平兴国院(今太平宫),太清、上清其别馆也。”上苑宫建成时,宋太祖赵匡胤已驾崩,其弟宋太宗赵光义继位,改元“太平兴国”,故上苑宫亦随之改称“太平兴国院”,又称“太平宫”。
《太清宫志》卷一《华盖真人传》记载了刘若拙在崂山修行传教的盛况:“四方士人,闻风求道者踵至,遴选弟子十余人,传授道要。”
后来,刘若拙又出游多年,并有着述传世。孙夷中《三洞修道仪》序中记载:“癸卯岁 (943),有阳台道士刘君,名若拙。”“阳台观”是唐玄宗于王屋山 ( 今河南济源县 ) 为司马承祯所建,称刘若拙为“阳台道士”,推测他可能曾去阳台观修道。后刘若拙“曳策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