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太孙新政的开始,让世界臣服于大明!(5/6)
简报上,就非常节省时间。
至于大臣们上交的贺表等,那便更不用说了。
一篇篇看起来很耗精力,完全没有必要。
汇总后处理,才是正确的方法。
通政司的官员接到奏章,必须在大堂里面当众打开,以防止有人私藏奏章,遗漏重要消息。
打开后便进行摘抄,再由三名不同的官员进行三次审阅,确认内容摘抄无误,再整理汇编为简报。
原来的奏章,则在抄录两份之后,分别放入三处不同地方的进行档案封存。
如果朱允熥在看简报的时候,觉得这个消息很重要,想进一步了解情况,要查看奏章原文,再由有司官员取出来,送到他面前。
如若不然,就不必要了。
几百份奏章,汇编后变成了薄薄的几张报纸,皆是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写成,只需要半个时辰,便可全部看完。
至于批阅,也十分方便。
首先是大部分奏章所禀报的内容,只是告诉皇帝知晓,实际上并不需要皇帝亲自批阅。
六部和其他有司衙门自己就会处理。
所谓的皇帝批阅,也无非是在上面写一个“知道了”。
这种奏章,在简报上汇集起来,朱允熥一样的批阅。
比如地方几十名官员上奏章分别报灾,批示该怎么处理就行了。
本来就是一件事,用不着分别做不同的批示。
再加上看的又是简报,效率可以说提升百倍都不止。
其他的奏章,也是同理。
除了摘取的奏章简报之外,他每天还会看探听司汇聚起来的情报,同样也是一份简报。
正好与奏章里面的内容互为对照。
既能防止官员在奏章里面谎报消息,又刚好印证探听司的情报打探能力。
若官员呈上来的奏章和探听司上报的情报内容一致,则基本可以判断为真。
否则,就要好好复查一下了。
看完这两份简报,可以说,朱允熥对整个大明的动向,都一清二楚。
这实际上是后世现代国家通行的措施。
相比封建时代的大明,后世现代国家治理的复杂度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