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尚书》答问(3/4)
郑玄注《小司徒》云:‘成,定也。’所以——”
刘昭又急急忙忙地跑到书架前找书,口中道:“不用管我,接着说!”
“所以‘蒸民乃粒’其实就是‘蒸民乃定’的意思。故而《史记·夏本纪》作此四字为‘众民乃定’,乃取其大意言之。再者联系上文,大禹治水,五谷可食,鸟兽可生,百货可用,此正是安定众民之意,绝非百姓饱食可以囊括,是知‘粒’绝非‘米粒’之意。”
王扬说完,房间内一时无言,只能听到书页翻动的沙沙声。
庾于陵插空问道:“王公子,您之前说郑玄注《小司徒》——”
“精彩!真是精彩!”刘昭啧啧赞叹,回到座位上,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位公子训诂学的功夫很是精深啊!颇有汉儒遗风!不知尊师是谁?”
“训诂学”在古代又被称为“小学”,相当于今天的“语言学”和“文字学”。
训诂学兴盛于汉唐,发展至清代则成蔚为大观之势。
王扬方才的回答融合的是清代“乾嘉学派”的学术成果,刘昭虽为时代所限,不知道“乾嘉学派”为何物,但却看出王扬两次回答的立论根基都在训诂学上,所以说他有“汉儒遗风”,也不算说错。
“我的老师有很多”王扬也没想好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古代做学问很重视师承,像武侠小说里说老师不让说出姓名的事,基本不会出现,就算是隐士,也隐的是“人”而不是“名”,更何况是经师学者。
“转易多师?”刘昭惊奇道。
经学里讲究一脉相承,跟随不同老师学习的情况不常见,尤其是一般人也找不到那么多老师。
庾于陵提醒老师道:“王公子出身琅琊王氏。”
“哦?原来是‘大家子’!怪不得!”刘昭又惊又喜。
大家便是世家,“大家子”是当时对世家公子的称呼之一。
谢星涵听到“琅琊王氏”四字,轻轻皱眉。
——————————
注:东汉以经学入仕,先有累世经学,而后有累世公卿,然后方有士族门第之产生。故世家大族常保有不衰的经学传统。钱穆以为士族维系门第绝不仅仅在于权财,还有学术和礼法,两者合为家教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