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之“卷”:不变的追求与挑战(1/3)
在历史的长河中,“卷”并非一个新现象,它如同一股暗流,从古至今,始终涌动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唐代的科举考试,便是一个充满“卷”的舞台,其激烈程度与今日的教育竞争和职场角逐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唐代考试分为“常科”与“制科”,常科又分为“进士”与“明经”两科。“明经”主要考查背诵记忆,在当时便被人轻视,有“三十老明经”之说,言下之意,三十岁考上明经科已算年老,可见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之低。明经科被视为无能之人的选择,因为它相对来说较为容易,只需死记硬背经典即可。然而,即便如此,也并非人人都能轻松通过。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进士科。进士科的难度极高,两三千人参加考试,最终仅录入二十人左右,其竞争之激烈,令人咋舌。考生们为了能够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可谓想尽了办法。他们带着自己的考卷去找考官,或者考官的朋友自我推销,甚至不惜送礼。这种行为在当时虽不被提倡,但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许多人不得不为之。而且,在这二十个名额中,还会去掉那些“声名显赫”或者“有熟人亲戚的”。如此一来,真正凭借自身实力考上进士的人又能有多少呢?可以想象,那些没有背景、没有飞黄腾达的朋友的考生,只能依靠自己拼命努力。
唐代的科举之“卷”,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更好生活的强烈追求。在那个时代,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是改变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一旦考上进士,便如同鲤鱼跃龙门,不仅能够获得社会地位和财富,还能为家族带来荣耀。因此,考生们不惜付出巨大的努力,甚至不惜采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只为了能够在竞争中胜出。
时光流转,来到现代社会,“卷”的现象依然存在,且在某些方面更加严重。如今的学生们为了考上好学校,参加各种辅导班、竞赛,熬夜学习。从幼儿园开始,家长们便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希望孩子能够在起跑线上领先一步。到了小学、中学,学生们的学习压力更是与日俱增。为了提高成绩,他们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做大量的练习题,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到了高中,高考的压力如同一座大山,压得学生们喘不过气来。他们为了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不惜放弃休息时间,熬夜学习,甚至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