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下文学> 其他类型> 祖辈们:隔着时空看后世山河> 第162章 王昌龄和边塞诗(1/4)

第162章 王昌龄和边塞诗(1/4)

    和肖圆媛聊了会儿,刘晓希就打开了手机。

    {边塞诗达人王昌龄}

    各时空的观众们不管认不认识这个叫王昌龄的,光看标题都知道,这人肯定又是一位诗人。

    不少人看着光幕纷纷投去羡慕的眼光,这就像是在被公开表扬一样,而且有多少人能在青史留名,这可是光宗耀祖的事啊。

    王昌龄本人此前就很羡慕杜甫被后世人记挂,没想到现在也有机会听到自己的名字,心里有些高兴,但想到安史之乱,心情难免低落。

    {说起边塞诗,很多人都会想起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而本期我们要讨论的是王昌龄。

    王昌龄,字少伯,他是唐朝时期有名的边塞诗人,和李白、孟浩然、岑参、高适、王之涣等诗人还是好友。

    他出生在698年,祖上曾是世族,但到了他这一代,家世也渐渐衰败,不过好在还能半耕半读。}

    老百姓们已经不想再说羡慕两字了,这些大家族啊,哪怕真的衰落了,但留下来的东西依旧能保证后代有机会读书,这是穷苦人家拍马不及的。

    如果是光幕未出现前,很多人都会过着一成不变的日子,但现在哪怕是穷苦人都开始在思考了,一部分年轻人,脑子里在探索未来的出路,他们并不想重复祖辈的路。

    老农看着在院子里奔跑玩乐的孙辈,有些期待的开口,“俺就希望咱一家子可以吃饱穿暖,狗娃他们也能像后世人一样念书就够了。”

    在喂鸡的老妇人想也不想的说道:“这太难了,想要过上那样的日子,可不容易。”

    青年出言反驳,“娘,人总要有希望,以前谁能想到后世过的什么日子,现在还不能想想。”

    王昌龄坐在书桌前,思绪已经飘远了,想到年少时的日子有些回味,虽然不算很好,但一家人围在一起,依旧叫人回味啊。

    再想到好友们,王昌龄又是一叹,“还是后世好啊,如今大家天各一方,想要联系都不方便,也不知道情况都怎么样?”

    李世民听到这是他大唐的诗人还有些意外,看看样子他大唐的诗人有点多,李二心里倒是开心了不少。

    {公元714年,16岁的王昌龄曾报名参军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