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破晓前的抉择(2/6)
张主任微微颔首,眼神严肃:“没错,特别是在纳米机器人进行精细修复时,自主神经的反馈回路非常敏感。我们已经观察到一些神经节点的自发性过度修复,导致了神经信号的延迟和反馈干扰。虽然量子反馈系统在调节上有显着作用,但仍然存在信号滞后的问题。”
张主任手指轻点屏幕,显示出迷走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3d交互模型。“你们看,这里,”他指向模型中的一段神经纤维,“这部分纤维在修复过程中产生了自适应反应,导致信号传递出现了反复延迟。这就是我们目前遇到的瓶颈,量子反馈系统能监控大部分神经元活动,但某些高复杂度的神经元重塑仍然会产生滞后。”
博凯仔细听着,快速浏览着全息屏幕上展现的实时数据和修复进展。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电子病例,而是2047年最先进的全息病例系统。每个神经元、每个突触都被精确扫描,并通过ai系统进行分析,数据以实时动态反馈的形式呈现出来。
屏幕上,一组组精密的图像闪过,展示着王伟自主神经系统的每一处损伤。尤其是在迷走神经核附近,受损的神经纤维显示出密集的裂隙。随着纳米机器人持续修复,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也一目了然。然而,博凯注意到某些区域的神经传导速度稍有滞后,表明修复仍然受到干扰。
“数据已经整理完毕。”陈思雨抬起头,仔细检查着系统的反馈日志,快速查看神经传导信号、量子反馈系统记录,以及纳米机器人操作日志。
博凯点点头,示意张主任继续。陈思雨整理的不是普通的病历文件,而是一个实时交互操作系统,通过张主任团队的技术支持,王伟的所有生命体征、神经活动和纳米机器人修复反馈都被整合在一个全息系统中。通过这套系统,全球顶尖神经专家能够精准监控王伟每一个神经元的细微变化。
王子杰加入了讨论,他眉头紧锁:“尽管我们尽力优化了神经修复的算法,但自主神经反应依旧复杂。尤其在应对迷走神经核附近的重塑时,量子反馈系统的处理速度仍然有限,这也导致了我们在修复过程中出现的延迟。”
张主任看了看王子杰的屏幕,补充道:“纳米机器人在微观层面的调控已经达到极限,但在多层神经元网络的交互中,某些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