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凯微笑着点头:“谢谢,能够帮忙解决问题是我的荣幸。”
大家坐下后,父亲神情凝重地调出了一份病历:“这是我们最近遇到的一例患者,张宇,男,50岁,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模型在综合分析后给出的治疗方案却与实际效果完全不符。我们怀疑,问题出在模型对于基因编辑和人造器官的处理上。”
会议室里气氛更加紧张,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显示屏上。接下来由我们聘请的来自首都安贞医院的冯东杰教授详细介绍一下具体的病例信息。
随着话音落下,冯东杰教授的全息影像出现在会议室中央,他穿着白色的医生袍,面带微笑地向大家问好。
“大家好,感谢各位能够参与这次重要的讨论。我将为大家介绍一名患者的具体病例情况。患者名叫李明,50岁,男性。他在出生前就进行了基因编辑,去除了几种可能导致遗传性疾病的基因缺陷。此外,他在10年前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用于治疗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两年前进行了心脏和肝脏的克隆器官移植手术。”
随着介绍,显示屏上出现了一组详尽的生命体征数据:
- 基因编辑信息: 患者的基因组显示出多个编辑过的基因位点,主要针对家族性心脏病和遗传性糖尿病进行了修复。
- 心率: 平均心率为85次\/分钟,但不稳定,经常在50-120次\/分钟之间波动。
- 血压: 收缩压150hg,舒张压95hg,属于中度高血压。
- 血糖水平: 空腹血糖水平波动较大,介于55-92 ol\/l之间。
- 免疫系统反应: 最近6个月,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持续上升,显示出免疫系统的异常活跃。
- 心脏功能: 移植的心脏器官功能正常,但患者出现了轻度的心律失常,时常感到胸闷。
冯教授继续解释道:“李明在过去的半年中,出现了一些无法解释的免疫系统反应,包括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心率波动异常,以及血糖的剧烈波动。我们怀疑,这些症状可能与他体内的基因编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