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下文学> 历史军事> 大明:秋后问斩,太子是狱友> 第二百一十八章 词典(1/3)

第二百一十八章 词典(1/3)

    “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这是《明史》对朱高炽的评价,就连螨清对这位仁宗皇帝,也不知道该怎么去黑。

    最后就从体型上来说,与马皇后的大脚有异曲同工之妙。

    林煜横竖也睡不着了,索性便起床来,准备通宵赶稿子。

    既然决定了,要跟大明帝国的高层们接触,那这前面答应的《汉字拼音词典》,也得快点提上日程了。

    毕竟,有了这东西在,后续他在大明要做的那些事情,才有可能实现。

    不说全民扫盲,至少也要让大多数家里有着余钱的百姓,能够最起码地做到认字读写,可以看懂朝廷的文书邸报。

    打破士绅阶级对于知识的垄断,那封建专制的社会才有机会被逐步瓦解。

    林煜认同什么时代就玩什么体制,不要动不动就去强行搞资本主义,但同样的,封建专制也注定了,它的上限摆在那里。

    哪怕君主立宪也好不到哪里去,具体可以参考现在的带嘤帝国……

    知识的普及程度,以及它的获取(学习)难度,决定了文明的进步上限。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古代的中西方两边,农民起义的烈度往往相差甚大。

    中国动不动就掀翻了整个王朝的农民起义,一抓一大把,光是这些历史知识点,就能让后世的学生背到发狂。

    而西方嘛……

    也不说多,能说出超过一手之数的,动辄影响一个王国统治根基的农民起义,那就算你赢。

    归根结底在于,中国的识字成本虽然高,但比起西方来说还是远远不及。

    前面说过,中国识字要耗费时间精力和钱财,而西方识字,你得先学会拉丁语,比中国这边还要多了一个步骤,极大拔高了普通人和贵族之间的文化差距。

    换言之,中国的农民起义,闹大了总会有寒门士子,落魄的读书人过来帮忙。

    黄巾军起义的张角,本身就是汉代的“知识分子”。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黄巢,则是被冒名顶替的进士。元末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这些,就算本身不是读书人,也有诸如李善长、刘伯温在内的大量读书人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