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下文学> 历史军事> 大明:秋后问斩,太子是狱友> 第二百章 士大夫(1/3)

第二百章 士大夫(1/3)

    汉语口音与拼音的发展,从明清到近现代,先后历经数个阶段。

    明朝建立,南京话成了官方雅言。

    明清交替,南京话又被北京话所取代,俗称京片子。

    而后,晚清到民国的过渡期,有个叫威妥玛的英国外交官,这家伙成功按照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编纂了一套《语言自迩集》。

    虽然这套《语言自迩集》没能真正成为官方主流,却成功启发了后面的民国与新中国。

    直至今天,许多英文中的中文音译,也还是沿用的威妥玛式拼音法,比如功夫(kungfu)、太极(taichi)、易经(i  chg)、清明节(chgg  festival)、宫保鸡丁(kungpao  chicken)等等。

    林煜现在把拉丁字母整出来,虽然时间线上有些太早了,但也不是完全不能使用。

    唯一要注意的,便是几百年后完全成型的汉字拼音法去除了入声调,只在部分方言保留,而林煜现在面对的却是大明全国,大部分人口都在说入声。

    就连北方大平原地区,也多为南方移民人口,会说入声的人很多,连北京话都与几百年后有着很大的不同。

    那原来的汉字拼音法就不能直接套用了,必须进行适应性修改。

    好在林煜已经有了规划,加个入声调而已,改的不是太多,只是稍微有些麻烦。

    新的汉字拼音法,肯定也不像原来的那样,有63个字母组合了。

    字母的数量或许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减变种,但难易程度不变,依旧适合初学者和蒙学孩童识字。

    对面的夏原吉和于谦两人,看着地上林煜简单书写出来的韵母、声母以及不算复杂的整体认读音节,不由得心悦诚服。

    这二人一个户部尚书,一个进士出身,自然明白这套新的拼音法要是问世,将会对现有的教育体系,形成多么巨大的冲击。

    届时怕是全大明的读书人,对这汉字拼音法的口诛笔伐,绝对是少不了的。

    虽然林煜给出的只有冰山一角,不是全部的拼音法,但他们也依旧从中敏锐察觉到,用这套拼音法去识字,确实比原来的切音法要简便太多了。

    因为新的拼音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