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笔下文学> 历史军事> 大明:秋后问斩,太子是狱友> 第一百九十九章 拼音(2/3)

第一百九十九章 拼音(2/3)

    夏原吉有些疑惑,但还是开口回答:“应当是《洪武正韵》,这是太祖高皇帝定下的,我大明唯一的官话韵书。凡想入仕为官者,必须先学《洪武正韵》。”

    于谦点点头,他少时也有学过《洪武正韵》。

    “那《洪武正韵》好学吗?”

    这个问题一出来,于谦和夏原吉都陷入了沉默。

    这不是好不好学的问题,而是太特么难学了!

    “八年,帝以旧韵出江左,多失正,命与廷臣参考中原雅音正之,书成,名《洪武正韵》。”——《明史·乐韶凤传》

    这是《洪武正韵》的成书历史。

    也因此,这本官方韵书不可避免地带了许多守旧的成分。

    简单来说就是,作为主编的乐韶凤、宋濂等人,并未意识到汉语口音的变迁,而错把继承了南梁的汉语当作吴语。

    这导致后续编出来的《洪武正韵》,虽然被朝廷强行作为了官话教材,但实际影响力远不如历朝的其它韵书。

    这么说吧!

    现代汉语属于二级结构:普通话——方言。

    而大明则是三级结构:雅言规则——各地读书音——方言。

    到了明中期,还进一步推出一本偏向于真正中原雅言的《交泰韵》。

    嗯,洪武皇帝认为的中原雅言《洪武正韵》,实际上说的应该是江淮话,也可以说是南京话,跟中原完全不沾边。

    当然,虽然《洪武正韵》不算中原话,但在朝廷强行推广下,大明官话还是被迫定型为了南京话。

    夏原吉思忖片刻,说道:“《洪武正韵》虽然不好学,但也是朝廷必学。否则,天下百姓各说各家话,口音一出省,就难以互通,这将不利于朝廷治民、百姓生息、国家昌盛。”

    林煜笑道:“说得不错,可要我说啊,我这里有一部新的正韵字典,可重制切音(拼音)之法,让蒙学孩童和不识字的百姓,都能两三个月学会自行切音,而后自己翻着字典学习生字读写。”

    “天下还有这等轻松法门?”夏原吉下意识感到诧异,却没有觉得不信。

    这也是阿拉伯数字与小数点的功劳,前两样给夏原吉的震撼和启发很大,以至于现在林煜说有新的切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