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张口就是一百万两(2/3)
为此,至今都还在勉力支撑的宝钞制度,就是佐证,要不是白银实在不够用,谁会稀罕这没啥用的破玩意儿?
林煜对此早有预料,开口说道:“的确,大明的白银不足是个问题,未来的白银货币化,那也是未来的事情,现在的白银说白了就是不够。”
“不仅不够,随着‘盛世’的到来,权贵官绅阶层抬头,有限的白银会变成财富,迅速往官绅地主阶层流入。”
“百姓得不到足够的白银,自然而然也就无法使用白银,来代替粮食向朝廷交税。”
朱瞻基微微点头,实际上大明的白银不足,除却官营银矿的日渐枯竭,加上白银多集中于权贵官绅。
还有一点,便是在于当年的下西洋,大量的白银被拿来采购南洋奇珍。
《明英宗实录》记载:“天顺二年司礼监太监福安奏:‘永乐、宣德间……屡下西洋收买黄金、珍珠、宝石诸物,今停止三十余年,府藏虚竭。’”
“可惜了,要是早一点的话,大明宝钞也不是不能利用……”
林煜这不是没考虑过历史因素,虽然宝钞在后世臭名昭著,但起码在一开始发行的时期,宝钞的确一度取代了实物货币的地位。
这时期的宝钞制作精美,用纸成本昂贵,而且发行量也不多,再加上多重防伪工艺,几乎可以直追后世的纸币。
然而,如此重大开创性的宝钞制度,终究只是朱元璋的权宜之计,甚至连发行宝钞的朝廷,都拒绝回收宝钞,将其视作废纸无用之物。
没有了朝廷发行方来承担宝钞信用,就算制作再精美,也只会迅速贬值。
“大明的问题在于没有足够的白银。”
林煜忽地话锋一转:“但大明没有白银,不代表其它地方,没有那么多白银。”
这一番话下来,让原本还有些心中疑虑好奇的二人,瞬间都是一怔。
朱瞻基沉吟片刻,迟疑着问道:“林先生的意思,是在说有办法,能够解决大明白银不足的问题?”
林煜摇头:“办法倒是没有,我只是知道哪里能找到足够的白银,或者说是一座超级大银矿。它的产量巅峰时期,可以达到全世界白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说个具体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