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时间如白驹过隙(3/3)
通过此次交易,王朗也更清楚了这个时代古董价格低廉的原因。
一方面,民众的经济实力有限;另一方面,由于信息闭塞,许多古董卖家对自身所持有的古董历史背景知之甚少,自然无法合理定价。
以这尊湿婆铜像为例,倘若它在印度或是遇到识货的买家,别说八十元了,即便是八万元也未必能轻易购得。
这尊铜像可是正儿八经的国宝,虽然是阿三的国宝,但也是国宝不是?
至于这尊铜像如何流落至小贩手中,其实也不难猜测。印度曾遭受长达190年的殖民统治,其间盗窃案件层出不穷,博物馆失窃也屡见不鲜。更离谱的是,连总理官邸都曾被偷卖过。
这尊铜像很可能是印度某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或是某个高贵家族的传世珍品,不幸被盗后辗转流落至华夏。
由于华夏的小贩们对印度国宝缺乏了解,几经转手后,这尊珍贵的佛像竟以废铜的价格落入了这名小贩之手。而小贩同样不识货,最终让王朗捡了个大便宜。
事实上,在八九十年代,许多后世眼中的国宝级藏品,当时的价格都低得惊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卖家缺乏专业知识所造成的。
早些年,时常听闻有人在潘家园以三百元淘得乾隆粉彩盘子,或在琉璃厂以二百元购得鲁迅手稿,甚至在报国寺以四百元买下唐伯虎的真迹。这些都是因为卖家并不清楚自己手中藏品的真正价值。
在那个年代,没有网络和智能手机,信息获取远不如后世便捷。因此,在后世想要捡漏已变得越来越难,而在当时,虽然不能说捡漏如探囊取物般容易,但相较于后世无疑要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