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治理安南——黄福(2/3)
书兼詹事头衔,负责交趾地区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事。
黄福刚到时,负责讨伐交趾的安远侯柳升败亡,黄福逃走。在到达鸡陵关时,被当地义兵逮捕,黄福欲自杀。交趾叛军拜下哭泣道:“您是交趾的父母官,如果您当时没走,我们这些人也不至于走到这一步。”黎利听后亦称:“明朝派遣的交趾官员,如果人人都如黄尚书这样,我们又怎会谋反?”于是派人去守护,并赠送白金粮食,送其出境外,黄福在到达龙州后,把所得之财均交公,回朝后,担任行在工部尚书。
黄福与平江伯陈瑄一同管理漕运,并商议令各地漕粮运抵淮安与瓜州,兑与卫所转运,河南于大名府小滩兑与遮洋总海运,山东则于济宁兑与军运,军运费用由百姓承当,以免除其因漕运而耽误农忙,朱瞻基听后批准该策。明朝漕运改为兑运,自此为始。黄福陈言进行兵屯的重要性,以解决饥荒,朱瞻基批准,并命吏部郎中赵新等人负责管理屯田,而由黄福任总裁,此后改为行在户部尚书。
朱瞻基在宫中浏览黄福呈上的《漕事便宜疏》,并向阁臣杨士奇出示,问道:“黄福的言语智虑深远,六卿中有谁可以媲比的?”杨士奇答:“黄福受知于太祖(朱棣),正直明果,一心为国家。永乐初年,在任北京行部,其抚恤民苦;在交趾从官时,总裁藩宪。其所有成就,的确是六卿都无法比及的。黄福现在已经七十岁了,现在后进的年轻人都在公堂里做事,而黄福是四朝重臣,却仍然朝夕奔走而劳苦,这的确不是国家优老敬贤之道啊。”朱瞻基听后称:“如果不是您说朕还真不知。”杨士奇又称:“南京为国家根本重地,先帝以储宫监国。黄福老成忠直,无论缓急均可倚仗。”朱瞻基表示同意,次日命黄福任南京户部尚书。
黄福兼掌南京兵部事,一次兵部侍郎徐琦出使安南回国,到南京看望黄福,同去的还有陪同徐琦到中国访问的安南使节,当别人指黄福问安南使节是否认识此人时,安南使节竟回答:“南交草木,亦知公名,安得不识”由此可见黄福的名字在十余年后仍被安南人民铭刻在心,久难忘怀。
明英宗朱祁镇即位,黄福加官少保,之后参赞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机务。之后南京文臣参机务的惯例,由黄福始,李隆在任上多用黄福建言,二人相处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