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黎的话,让楚凌内心很复杂,眼前这位老人,把能给他都给了,可以这样说,楚凌能有今日之势,一多半都是孙黎缔造并给予的,剩下才是靠楚凌自己。
如果没有孙黎,即便楚凌再有想法,也是很难实现的,哪怕是能够实现,但那条路势必比如今要难上百倍。
这点是毫不夸张的。
楚凌能够一步步坐稳皇帝宝座,是孙黎在支持与庇护,不然,就一个庶出的身份,便能让楚凌动弹不得。
而这一切的转变,就在于楚凌赢得了孙黎的认可。
不软弱。
懂分寸。
明利弊。
有主见。
重亲情。
楚凌用一次次表现,逐步让孙黎明白她这位庶孙,是可以扛起大虞的万钧重担,前提是要给他足够的时间。
尽管在最初吧,孙黎对楚凌有所保留,甚至不那样亲近,但在楚凌的心里,随着对这位老人了解的越多,对孙黎也越亲近了。
因为他的祖母,心是向着楚氏的,心是想着江山社稷的。
但凡孙黎有私心,那楚凌的皇帝之位,可能就做不长久。
从登基称帝到逆藩叛乱这段期间,楚凌能做一些事,以叫中枢诸臣逐步知晓,特别是一帮文官及勋贵,知晓他们的皇帝不是什么都不懂的,是有自己的主见的,只怕到逆藩叛乱传至虞都时啊,楚凌的帝位就会有所动摇。
而在逆藩叛乱发生,孙黎没有因为她的两个亲儿子,从而生出废帝的想法,这让楚凌得以借此势远离虞宫,继而前去上林苑积蓄力量。
讲一句不好听的,站在孙黎的角度,即便冒天下之大不韪,废除掉楚凌的帝位,从她两个亲儿子里选一位登基,或许这会使社稷动荡,但却能进一步增强其权势,使其母族孙氏权柄增重。
可孙黎没有这样做,因为其知道这样一来,大虞国祚必然会中途崩塌,成为一个短命王朝。
也是这样,才有了三载动荡下,孙黎统筹大局以稳社稷之举,也恰恰是有孙黎在前面顶着,撑着,才给了楚凌积蓄力量的机会。
而辰阳侯孙斌的赴任,接任上林军大统领一职,则帮着楚凌隔绝上林苑内外,继而使楚凌的主张,能够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