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庆余年(3/7)

白菜馅,是“百财”;韭菜馅,是“久财”;鱼肉馅,是“余财”——北方除夕夜的饺子是有讲究的,要借着谐音讨个好兆头。

    随着电视机里倒计时结束,这面孙辈们挨个给长辈磕头拜年,那面热气腾腾的饺子也出锅了。

    “哎呀,这饺子馅咋硌牙?”谁要是第一个吃出硬币,是会收获全家人祝福的。

    对年味的记忆,是全家对于“迎财神”的重视。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不许打扫卫生的,据说这样才不会把财气“扫”出去。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是迎财神的吉祥日。

    到了这一天,我们很早就会被妈妈叫起来,帮忙打扫卫生。

    窗明几净以后,爷爷会带着全家人跪拜家里供奉的财神。

    “小时候皮,偷吃供果被我爷发现了,我爸拿着大藤条追了我两个村口,我现在大腿上还有块疤。”

    小时候的自己,对这些根本不屑一顾,她不懂大人们为什么对这一天这么重视。

    现在,直接把“玄学指引人生”当作“座右铭”,不需要谁提醒早早就把迎财神当成过大年第一要事了。

    在他们的眼中,儿时的年味儿是一桩一件喜庆小事儿的堆积,分明寻常但想来总是窝心。

    我总觉得:“现在的年,不像那么一回事儿了。”

    有人说自己工作忙,已经好几年没回家了,在值班室和同事看个联欢晚会吃顿饺子,这年就算过了;

    有人说现在的年更像是“走过场”,年三十做饭、初一串门、初二逛街,每年连日程安排和年夜菜单变都没变;

    有人说家里过年的流程早就一切从简了,能聚在一起就是天大的喜事儿了。

    热闹不再,空有余庆。

    可如果浓郁年味儿只存在于记忆里,那将是件多么遗憾的事儿啊。

    “让年味,只留在记忆里”,这届年轻人可不同意。

    这群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爱搞活也注重仪式感,看不得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散,也擅于在与世界交手的过程中寻找新的可能。

    还记得那条爆火的热搜:一名95后女孩花了10天,在vr虚拟世界里复刻了北上广三地的庙会。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